从传菜梯开始摸索 他一脚迈进电梯制造业

2016-01-26 来源:中山商报

    电梯制造听起来总是很高大上的行业,一般人似乎很难打进这个领域。而年纪轻轻的蒋代波,虽然从工作的第一天开始就没离开过电梯行业,但毕竟不是科班出身。在经历了控制系统研发、电梯安装和电梯销售以后,借由两个非常偶然的机会,他成功用到了之前的所有经验,一脚迈进了这个外人看来难以企及的行业,开了自己的电梯厂。
   【两次转型】
    希望提高工资从电梯电脑研发转向电梯安装
    说起来,蒋代波的就业经历其实挺专一的,一直就在电梯行业转来转去。只不过,年纪轻轻的他,也有自己的想法,在开公司之前的10年打工历程中,硬是把电梯业的各个环节都做了个遍。他最初学了一门实用电子的技术,然后就从湖南老家南下佛山在一间电梯厂找了个工作,主要做控制系统,也就是电梯的电柜研发。
    差不多做了一年多之后,蒋代波发现电梯安装似乎很有前途,做到师傅以后,就可以承包电梯项目来做,工资很高。不过,在做到师傅以前,可并不轻松,要做很长时间的徒弟,工资很低,却同样辛苦。蒋代波明白将要面临的处境,还是毅然辞掉了手头的工作,应聘到了广州日立电梯旗下的一间电梯安装企业。尽管艰辛,蒋代波丝毫没有退缩,坚持到差不多2年以后,他出师了,考到了上岗证,也通过了厂里的考验,顺利成为了一名师傅。
    成为师傅之后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承包项目,“其实有点类似于装修中的项目承包制,手下的工人大都是学徒,可以由厂家配给,也可以自己招聘。”其实电梯安装是一个很复杂的活,一般蒋代波接的项目都是中高楼层,一个工期大都需要2个多月。他记得,接手的第一个工程,赚到了人生中第一笔大收入,8000多元,“已经很高了,那时候普遍工资都挺低的,而且工作还不好找。虽然辛苦,但心里还挺高兴。”
    期望摆脱体力劳动
    从电梯安装转向电梯销售
    尽管手头拿着比较高的工资,但蒋代波在做了一年多之后,又发现这工作好像没有太大的盼头,“说技术吧,也有,但我觉得电梯安装还是比较纯粹的体力劳动,成天辛苦不说,还灰头土脸的。而和我们打交道的业务员,穿得很体面,又开着小车到处跑,我觉得销售工作可能更有前景。”
    抱着比当年去做学徒更大的决心,蒋代波放弃了高薪,转而找到了一间新开不久的电梯厂做业务员。“当时这个电梯厂招的人可以选择3个市场去跑,分别是深圳、东莞和中山。其实这三个地方我都不熟,但我当年安装电梯的时候都去过,觉得深圳太拥挤,东莞当时治安不太好,对中山的印象还不错,于是就到了中山。”
    接下来,可以说,就是一段血泪史了。刚刚从工地走出来的蒋代波,既没有做销售经验,也没有什么资源和平台,完全靠逛工地来碰机会。就这样像无头苍蝇一样跑了七八个月,蒋代波居然一单也没谈成,“之前承包项目赚的钱几乎都花光了,而且,要知道,当时的这种在外地跑市场的业务员,公司是不发基本工资的。我还算是比较有毅力,不然现在回头想想都不知道该怎么坚持下去。”
    后来,蒋代波又想到一个办法,他觉得自己要解决别人不信任的问题。“这个时候,我遇到了我事业上的贵人,就是当时公司的总工程师。我们偶然的一次聊天,发现他之前也在我第一个东家那里做过,所以就熟络起来。”
只是,在自己又碰壁之后,蒋代波没有办法再接着求助于工程师,“他说我可以再帮你几次都行,但是你总要学会自己去说,去取得客户的信任,这个是没有办法靠别人的。他说的也很有道理。”
   【偶遇事业转机】
    销售传菜梯挖到第一桶金
    在惶惑又艰难的销售工作中,蒋代波最终还是找到了一条新的出路。“有一次,我在翻电梯杂志的时候,看到上面在宣传一种传菜梯,就是高档酒楼里面会用到的,专门用来上菜的小电梯。我平常销售的时候,不少客户问过这种产品,因为我们公司不做,所以没办法卖。”蒋代波当时敏感地觉得,这个说不定有不错的销路。
    在摸了一段时间市场之后,有一个酒楼需要安装一部,蒋代波跑到了杂志上写的哈尔滨的小电梯公司进货。“进货,运回来,安装,调试,差不多花了半个月的时间就做好了。我一算,赚了差不多1万元,几乎要抵上我之前做电梯销售半年的收入了。”蒋代波立即辞掉了工作,投入到了传菜梯的销售中去。“大概是2008年,我成立了如今的奥菱电梯的前身,那一年销售了20多台小电梯。这也是我工作以来,赚得最多的一个年份。”
    在这之后,小电梯卖得越来越多,不过,蒋代波也被一个问题困扰,就是电梯的质量不够稳定。“故障率非常高,我们的售后人员成天在珠三角各个城市跑,售后投入也越来越大。”蒋代波觉得这不是办法,于是便针对电梯出现的问题开始研发,“我自己亲自解决了几个问题,取得了几项发明专利。其中,最有用的就是一种新型的门锁,门关上电梯才会运行,电梯到达门锁才会打开,解决了之前的好几个常见故障。这个当时在业内也挺出名的。”
    在取得了几项专利之后,蒋代波的公司也开始尝试自己生产小电梯,“最高峰的时候,我们自己生产的小电梯,加上从其他厂家进的货,一年能卖出200多台,业绩算是非常好了。”
    科班总工程师助力,开始生产大电梯
    其实,如果一直生产和销售小电梯,蒋代波和公司也能生存下去,但这个时候他再次碰到了之前说到的“事业上的贵人”。“大概是2012年底,之前我说到的那位总工程师王晋南到了惠州,他因为退休回云南老家,我们已经失去联系了。这次,他是回到惠州来卖房子,我从前同事那里获得消息,所以就赶去碰个面。”
    老同事相遇话题多,蒋代波和贵人相谈甚欢,不过两人分别的时候,“他跟我说,建议我做大电梯,他来帮我。我当时觉得自己的实力还不够,希望回去之后再准备准备。”
    在这之后,蒋代波一边继续做着小电梯的生意,一边做着生产大电梯的准备。差不多准备了一年,到2013年底的时候,蒋代波觉得差不多了,“我就去找王工,但这一找发现不得了,他生病了。他那时候已经是74岁高龄了,因为心脏问题,那一年已经抢救过6次了,我找他的时候,他还在恢复期,家里人都反对他出来工作。”不过,蒋代波发现王晋南自己还是想出来的,“他是1950年代的大学生,原来国企电梯厂的高级工程师,后来到广东来都是做总工的。可以说做了一辈子的电梯,他这个时候还想出来,真的只是想用自己的学识为社会做点贡献。”
    后来,经过蒋代波和王晋南自己与家人的沟通商量,在2014年春节之后,“他还是来了,我当时真的非常感动。我觉得他已经是电梯行业的宝贵财富,愿意到我这里来,真的只能用贵人形容。”
    大概在2014年5月份,位于南区的奥菱电梯投产了,“当时我把我大哥也拉上了,两个人出了200万元,租了一间800平方米左右的厂房。”在投产的那一年,奥菱就销售了几十台电梯,在之后的2015年,增长到300多台。与此同时,奥菱的面积也扩大到了8000多方。“到2015年底,公司可以达到收支平衡,还略有盈利。”
    目前,楼市并不景气,蒋代波了解到的数据,全国的电梯行业在2015年的增长率为0,“市场形势是非常严峻的,但我们还比较淡定,我觉得2016年对不注重研发和产品品质的企业来说,是最不好过的一年,但可能会是我们的机遇。”


在电梯行业摸爬滚打多年,蒋代波有自己的职业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