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
0760-88223802
传真
0760-88223804
ZHONGSHAN FEDERATION OF INDUSTRY & COMMERCE
2009-03-26 来源:中山市工商联(总商会)
记者:在2008年里,中山检验检疫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亮点在哪里?
王局长:刚刚过去的2008年,是中山检验检疫极其不平凡的一年。面对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等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面对突如其来的特大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面对奥 运安全保障等繁重的执法把关工作任务,在广东检验检疫局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中山局党组带领全体干部职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广东局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开拓进取,扎实工作,经受住一系列考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深入开展争创管理示范局活动,积极构建工作质量长效机制,履行职责,服务先行,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体现管理,扎实推进重点产品专项整治行动和通关模式、监管模式改革,举全局之力扶持中山外贸发展,切实加强队伍建设,狠抓行风、党风廉政建设,在奥运安保、抗震救灾和“三鹿奶粉”突发事件等重大工作面前应对有力,技术保障能力不断加强。
记者:今年来,随着政府职能的调整,观念的转变,中山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加强了服务建设,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同时不断提高通关效率,为我市企业扩大出口市场作出了不懈努力,请王局长详细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王局长:2008年,我局举全局之力扶持中山外贸发展,缓解当前全球金融海啸、经济寒流日趋严峻对中山外经贸发展的冲击和影响,得到了广东省副省长万庆良和市委书记陈根楷、市长李启红的高度肯定。
一是提高认识,增强“危机服务”意识。全体干部职工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把帮扶外经贸企业渡过难关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竭尽所能帮助外经贸企业排忧解难。我局2008年上半年推出了服务外贸发展八项措施,11月再次集全局之力制定并实施六项工作措施,为中山实现8.1%的外贸增长目标不懈努力。从9月起到2008年底,我们开展了“服务企业百日行动”,组织10个专业工作组以“危机服务”为工作重点,充分利用检验检疫技术、信息等资源优势,对受当前形势冲击影响较大的出口产品生产企业进行“危机服务”,组织开展外贸风险与危机分析,帮助中小型外贸企业在困难时期实行产业升级和产品换代,巩固和扩大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切实做到与外经贸企业共度时艰,力求化“危”为“机”,推动中山外经贸平稳增长。
二是推进改革,努力提高通关效率。调整企业监管范围,使出口企业能够就近报检,就近出口,新模式从5月16日起执行,近3000家出口企业因此受惠。进口设备检管工作实行“前推后移”,降低口岸现场查验比例,减少设备口岸滞留时间,强化到厂检验。向企业承诺,尽全力为企业加班查货,加快查验通关速度。中山港办事处24小时受理船检业务,减少或避免货物滞港。推进电子政务,提高通关效率。大力推广通关单联网核查(电子通关)和全申报的工作。实行了产地证“无纸化电子签证”,2008年底发展到200家,使“无纸化办证”企业占到签证企业总数的40%,全年产地证签证量在2007年13万份的基础上有更大突破。
三是服务先行, 千方百计拓展进出口业务。在继续扶持传统机电产品扩大出口的基础上,积极帮助农产品扩大出口。加大水果、花卉、苗木等出口扶持力度。变过去个体农户单独注册为区域注册,帮助坦洲镇7个番石榴果园和1个木瓜果园近千亩果园一次性整体取得了“出境水果果园注册登记证书”。积极发动和鼓励供外市公司出口的蔬菜、家具、服装等货源转回中山出口。大力扶持企业从中山进口冻肉,10月23日,1999年“三检合一”以来国外冻肉首次在中山港进口,全年已从中山港口岸进口冻肉115批、530万美元。
四是加强引导,为企业保驾护航。积极引导出口食品、农产品企业开拓非洲、东盟、中东等地区出口市场,促进中山出口食品、农产品向市场多元化方向发展。全额免收出口活畜、活禽、水生动物以及免验农产品检验检疫费,减半收取其它出口农产品检验检疫费。2008年已减免出口农副产品企业、食品企业、出口免验企业等费用590多万元。推广简化报检资料,实施“一单制”报检,近50家企业已实施“一单制”报检。局本部“一单制”报检的批次已占局本部出口报检批次的25%。帮助企业利用自由贸易区、零关税等优惠政策扩大出口,共签发各类原产地证书近13万份,签证金额33.6亿美元,约为中山出口企业减免关税超3000万美元。2008年10月1日起,开签中国-新西兰优惠产地证书,近七成输新产品可凭产地证书获得零关税。
2008年,我局共检验检疫货物43.1万批、货值128.8亿美元。其中经检验出口的花卉苗木比增100%、供港澳蔬菜比增50%、木制品比增15.8%、空调比增15%、服装比增9.82%(单价上涨19.7%),中山蔬菜首次出口日本,中山番石榴首次出口澳门(广东首次)。在当前情况下,取得如此成绩殊为不易。
记者:贵局2009年将如何帮助企业度过难关?拟采取哪些措施?
王局长: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外贸形势,2009年,我局将充分发挥检验检疫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作用,继续采取有力措施支持中山外经贸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帮助企业度过难关,为中山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面推进“三个适宜”新型城市建设而努力奋斗。
一是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竭尽所能为外经贸企业排忧解难;研究制定更加具体、更加得力、更加到位的落实办法和措施,切实做到与外经贸企业共克时艰,力求化“危”为“机”,趋利避害,不断提高检验检疫服务中山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有效性。
二是增强危机意识,帮扶企业共渡难关。把拉动外贸增速作为急需破解的重大命题。认真落实服务外贸发展八项措施和六项帮扶措施,为实现2009年外贸增长目标不懈努力。继续开展“服务企业百日行动”,以“危机服务”为工作重点,对受冲击影响较大的出口产品生产企业进行“危机服务”,组织开展外贸风险与危机分析,帮助中小型外贸企业在困难时期实行产业升级和产品换代,有效应对国外技术壁垒,巩固和扩大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进一步加强检企互动平台建设。对国外贸易壁垒、优惠措施,国内外产业的现状、问题以及最新要求通过各类媒体、座谈会、走访等形式及时告知企业;对不宜公开发布的以《信息专报》的形式发到各商会、相关企业和市有关部门、镇区外经办。
三是创新出口商品检验检疫监管机制,优化中山口岸通关环境。创新检验检疫通关模式和监管模式。2009年起在小家电、灯饰和玩具行业中试点推行新的出口商品合格评定体系。实现从传统的检测放行转变为全面的合格评定,从个人判定为主转变为公开化、科学化、程序化的判定为主,从“事后把关”转变为“事前把关”。加大检验检疫“直通放行”推广力度。大力推进分类管理,进一步降低一、二类企业产品抽查率,加快验放速度。降低口岸现场查验比例,“前推后移”进口设备检管工作,减少设备口岸滞留时间,强化到厂检验。对于企业急需的进口旧机电产品和大型成套设备,尽可能简化工作程序,为企业提供方便。加大大通关建设力度,完善应急措施,进一步推广通关单联网核查和全申报的工作。在中山港现有50家试点企业的基础上,计划在其他八个业务工作点推广“便捷窗口”服务。加强与口岸联检单位配合,落实好大宗敏感商品的“检-关”一次联合查验工作。扩大产地证100%电子签证企业范围,2009年底前使产地证“无纸化办证”企业发展到500家,占到签证企业总数的80%。
四是培育外贸新增长点,努力扩大进出口。积极扩大农产品出口。在继续扶持传统机电产品扩大出口的基础上,加强与地方农业部门合作,加大技术帮扶力度,尽力帮助坦洲水果、民众蔬菜、东升水产、古镇花木等中山特色农业取得更多绿色“通行证”,使更多中山农产品走出国门。继续发动和鼓励供外市公司出口的蔬菜、家具、服装等货源转回中山出口。大力扶持中山企业拓展进口冻肉业务。配合口岸经营单位,在检疫、通关等各个环节极力促成小榄口岸进口原木业务的拓展。2009年可望有进口,每月进境量预计可达600个标箱。
五是严格执行有关政策,协助企业节省成本。
六是进一步简化工作程序,为企业提供便捷服务。
记者:在新的环境下,我市出口企业在出入境检验检疫方面要注意哪些问题?在推动我市产业升级方面,检验检疫局将会有哪些措施?
王局长:“企业是产品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任何时候都应强化质量意识,促进自主创新,增强竞争实力,不断扩大出口。中小型外贸企业应在困难时期实行产业升级和产品换代,促进产品质量总体水平的提高,有效应对国外技术壁垒,巩固和扩大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
2009年,我局将继续推动中山企业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全力服务“两个转移”和“三个适宜”,为中山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外源型经济的优化提升贡献力量,为中山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努力。
一是围绕提高产品竞争力、推进企业国际化、促进产业高端化等方面加强调查研究,调整检验检疫工作思路,推动外经贸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二是积极落实“以质取胜”战略,大力扶持企业自主创新。继续坚持重在帮扶的指导思想,扶持好产品、好企业的发展,帮助企业强化质量意识,促进自主创新,增强竞争实力,不断扩大出口。
三是对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的优秀企业,按照分类管理的要求,在通关速度、抽检比例等方面给予相应的优惠措施,提高企业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绿色通道、地理保护标志、出口免验等措施,增强外向型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和抢占世界新兴市场的能力,提升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中山外源型经济的优化提升。
四是加强检企互动平台建设。在应对金融海啸冲击、应对外贸进出口严峻形势、应对贸易摩擦和技术壁垒上,积极探索在政策服务、技术服务和信息服务方面的新路子,形成推动外经贸持续健康发展的工作合力。以走访、驻厂的形式给予企业技术指导、质量管理等方面的协助,全面帮助企业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及时把最新要求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形式告知企业;对国外贸易壁垒,国内外产业的现状、问题和走向通过多种途径及时告知企业;对不宜公开发布的以《信息专报》的形式发到各商会、相关企业和市有关部门、镇区外经办,充分发挥检验检疫信息技术优势的有效性。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