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全通教育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炽昌:读懂中山的创业基因和土壤

2016-03-08 来源:中山商报

    全通教育作为国内教育信息服务业的先行者,为什么没有诞生在北上广,而是在中山这个二线城市快速成长起来?创始人之一陈炽昌在大学时代读过《硅谷之火》后,受其启发,坚定了自己跟随“硅谷英雄”之路的决心;回到家乡中山工作创业后,各种因缘际遇让他早一步看到适合中山发展教育信息服务业的基因和土壤,并朝着自己的目标一路前行,最终他及其团队的事业在中山不断发展壮大。
    深圳求学,心中燃起硅谷之火
    全通教育创始人陈炽昌与马化腾、陈天桥年龄相仿,他的大学时代刚好撞上PC时代。“雷军说自己入行深受《硅谷之火》的影响,其实我本是数学专业,后来从事计算机也深受这本书影响。”办公室里,陈炽昌回忆起当年在学校图书馆读这本书时的情形,仍不忘当时心中激起的澎湃。书里讲的“硅谷英雄”与他那么近地生活在同一个时代,感受到创业者们的活力激情、喜怒哀乐、雄心壮志,这一切都令他惊叹,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点燃了心中之火。
    这本书让陈炽昌满腔激情,理解到知识经济给年轻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新科技不仅让年轻一代可以自主创业,甚至还有用科技改变世界的机会。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就像乔布斯第一份工作就是读书期间在惠普公司打暑假零工,乔布斯后来回忆说:“我们创立苹果的蓝图就是那年夏天我从惠普学到的。”而陈炽昌说道,“如果我当时不在深圳读书,那我不一定会做跟计算机有关的行业。”
    那时他的求学地深圳有赛格电子市场,这为他提供了了解和学习电子产品的机会。当年计算机在市场上还很少,价格昂贵,就算学校机房的计算机也不多。一台286电脑,都要用厚厚的防尘布包起来。每逢周末,他就带上面包和水,在机房通宵达旦学习研究。计算机在他面前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从那时起,陈炽昌确定了自己的奋斗目标。
教育信息化浪潮中抓住机遇
    陈炽昌毕业后,曾做过一段时间的教师。但显然,信息技术更适合他。他回到中山一家外企做电脑主管,不甘平庸的他接着尝试创业,后来长期从事计算机、信息化服务领域工作。2001-2002年,他曾在中山公用任职做信息服务产业,这段经历给后来创立全通教育带来启发。“中山公用事业的发展启发我们去做民生事业。教育是民生事业,我们完全可以将教育信息服务业当做我们的事业来做。”
    新世纪之初,教育部开始在全国中小学掀起信息化发展浪潮。2003-2006年,也是中山教育信息化高速发展期,全市每年投入的建设经费多达五六千万元。2006年,中山中小学平均每7个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80%的学校建立校园网,100%的学校实现网络“校校通”。手机也开始普及,发短信成为最流行的沟通方式。有一天,中山一位学生家长收到一条手机短信。这条短信就是成立不久的全通教育通过“校讯通平台”发出的。越来越多的家校互动短信通过“校讯通平台”发出,一个解决学校和家长信息不对称问题、能够随时随地沟通的信息服务平台在中山建立起来。对陈炽昌的团队来说,他们终于在教育领域找到了发展信息服务业的入口。
    这种模式在当时能够成功运营,主要是时代产生了需求,而科技满足了需求。当时的QQ软件只能通过电脑端来沟通,能够移动沟通的只有打电话和发短信,短信资费更为亲民;当时中山的教育信息化创新走在珠三角甚至全国的前列;当时移动通信浪潮中,中山移动分公司创新也走在全国前列;这些元素都构成了教育信息服务业兴起的基础。陈炽昌及其团队快人一步,发现并把握机遇,成为主要的参与者。
    不忘初心,坚定向前
    从全通教育2005年成立开始,全通就明确用上市公司的预算机制和法律机制来运作,实行了全面预算管理。得益于自身在中山公用的工作经历,他认为信息服务业也是公用事业,完全有可能实现上市。公司内部有预算机制、审计机制、部门横向优化机制,形成一个可以自我优化的“森林系统”。看每个季度的财务报表,投入产出、目标完成情况已一目了然,公司管理团队根据这些信息数据,自然会对一些管理运作环节进行人员等方面的调整。
    早年曾受到客户伙伴中国移动KPI指标管理的影响,2014年全通教育上市后面临越来越快的发展速度和要求,于2015年在KPI单一维度的基础上,开始试水KPI与OKR双引擎。希望通过KPI和OKR双指标考核的方式,保证全面预算管理的顺利进行。
    发展搭建更高的融智平台
    目前企业内已然形成两个共识:一,先实现用户价值,再转化为商业价值。因此全通推出任何产品前都会考虑:用户体验场景如何?是否会再次使用?口碑效应如何?只有当你的产品有使用价值,使用体验是愉悦的,你才有可能收取相应合理的费用。二,公司管理层必读Drucker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内部管理强调有效决策,尽量扁平化,减少审批,提高效率;强调员工专业知识和职业素质并重的重要意义,要求员工学习大前研一的《专业主义》,具备“先见能力、构思能力、讨论能力和适应矛盾”这四种能力。
受这两本书的影响,在全通的管理团队中,更强调有效决策,每个人都能够提出目标和想法,一起讨论碰撞、画路线图,形成分布而独立的决策体系。“正如《专业主义》所提倡,我们的员工要具备专业能力。我们不希望员工只听老板命令做事,而不知道决策依据是什么。”
    为什么要上市?上市解决了融资问题,更解决了融智问题。上市后,公司站到了更高的资本平台,对人才的吸引力更大。现在很多移动、腾讯、华为、券商等大企业的人才,都加入了全通的队伍。按陈炽昌的观点,不仅是从吸引本土人才到全国性人才、全球人才的转变,人才结构更是公司从按需融智到全产业链融智的几何级跨越。观点
为什么中山的土壤能够走出一批优秀的企业?
    作为全国最早接触西方近现代文明的地区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山利用区位、侨乡资源优势,形成独特的发展模式,成为广东四小虎,走出一批在国内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企业,逐渐形成了以镇区为主导、中小微企业为主体、产业集群特色明显的专业镇发展模式。
    中山独特的发展模式,产生了大批中小微企业,在大部分镇区,形成了家家办公司的创业氛围。中山企业主体的9成以上,都是中小微企业,企业创业门槛不高、机会多、适应能力强,形成了充分的市场化竞争。早期企业创业大多围绕制造业,后期一些民营企业通过不断创新进取,脱颖而出,使得中山涌现出各种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但从整体看,企业仍存在创新能力不强、综合实力不足的短板。
    中山庞大的产业集群,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高端服务业有很大需求。而中山政府围绕中山专业镇的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正在创造更多创业创新的机会,为企业创造了优良营商环境,并形成鼓励企业创新升级的政策和服务导向。中山本身的地理优势,与深中通道的对接,将形成新的区位优势,加上中山本身宜居、宜业的环境,将会吸引更多人到中山创业。

【人物档案】 访谈对象:中山市新生代企业家联谊会会长、广东全通教育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炽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