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

2014-08-05 来源:中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 中府办〔2012〕59号

火炬区管委会,各镇政府、区办事处,市各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我省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粤府办〔2012〕41号)精神,提升我市优势传统产业竞争力,促进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率先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和美中山”核心任务,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自主创新、科技引领、品牌带动、持续发展”的要求,以电子信息、电气机械、纺织服装、金属制品、食品饮料、家具行业为重点,以深化产学研合作为载体,以信息化、工业设计、品牌战略、渠道整合为手段,着力加大投入,着力激发活力,着力集聚人才,着力优化环境,协调推进企业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促进优势传统产业走资源节约型、质量效益型、创新驱动型可持续发展道路,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二、主要目标
到2015年,我市优势传统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3%,技术改造投资年均增长18%,开展技术改造企业达90%以上,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2.0%,省级以上研发机构(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等)达到80家,形成2-3个具有国家影响力的产业集群,打造2-3个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培育2-3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品牌,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企业3家,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23万元/人以上,信息技术应用率达到90%以上,节能技术进一步应用,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8%。
到2020年,我市优势传统产业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2.2%,销售收入超100亿元企业5家,全员劳动生产率30万元/人以上。中山成为广东省乃至全国优势传统产业科学发展示范区。
       三、主要任务
    (一)大力扶持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力争在减员增效、信息技术应用以及工业设计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加快建设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开发中心,鼓励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引进先进技术装备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提高生产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培育孵化一批引领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技术,力争在光电设备、精密铸造等领域实现重点突破。
    (二)深入实施品牌商标战略。强化品牌经营理念,丰富品牌内涵,不断提高企业在品牌宣传、市场营销、质量管控、售后服务、资本运营等环节的品牌运作水平。鼓励企业打造自主品牌,创建名牌名标;鼓励企业以质量为基础树立品牌,以创新手段营销品牌,以诚信为本提升品牌,以产业文化创建品牌;鼓励企业进行商标国际注册和收购国外品牌与技术。鼓励镇区依托产业集群打造区域品牌。
    (三)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推动优势传统产业建立行业知识产权保护预警、自律、申诉和维权援助机制。深化专利信息资源的开发,促进知识产权运用及产业化,发挥知识产权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中的重要作用。推动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内外先进标准,鼓励企业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和主导制定国家标准。在优势传统产业集群内推广企业联盟标准,提高产业技术水平。
    (四)引导绿色低碳发展。贯彻落实国家及省有关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严格节能环保准入制度。支持优势传统产业企业开发研制节能环保产品,引导企业申报节能环保产品认证,对产品列入“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的企业给予奖励,政府优先采购节能环保产品。鼓励优势传统产业企业对废水、废气、废渣等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支持企业开展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等技术改造,推进传统产业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培育传统产业资源综合利用龙头企业和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加快培育一批省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或省市共建循环经济产业基地。
    (五)加快发展工业设计。推动传统产业企业广泛开展工业设计,培育传统产业工业设计基地或设计中心。拓宽工业设计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领域,鼓励灯饰、家电行业应用工业设计开发人性化智能产品,鼓励纺织服装、家具行业开发具有文化特色、引领时代潮流的高端产品,鼓励食品饮料、金属制品行业在外观、选材、功能等方面创新理念,推动传统产业集群向“营销、技术、设计、时尚”功能转型。
    (六)培育龙头骨干企业。贯彻落实总部经济系列配套政策文件,打造总部经济集聚区,积极吸引国内外企业总部进驻。引导本地强优企业拓宽国际视野,积极依托现有品牌优势、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实施兼并重组,将决策、研发、销售、结算等总部职能扎根中山,打造一批品牌价值高、规模大、实力强、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大企业集团。支持行业龙头企业从加工环节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环节延伸,建设一体化的全产业链体系。支持企业申请认定省级优势传统产业示范企业和龙头企业,充分发挥示范企业和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围绕核心产品的开发生产,整合全市制造资源,带动一批配套中小企业协同发展。
    (七)发展基于产业集群的电子商务平台。加快互联网、电子商务与生产、流通、消费等各领域的融合,以“三旧”改造为契机,依托“三旧”改造项目,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电子认证等先进适用技术,建设基于产业集群的电子商务平台,打造我市电子商务和深层次公共技术服务集聚区。从市工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划出专款用于支持我市电子商务发展,重点通过竞争性分配方式,扶持开展基于产业集群电子商务平台项目建设工作。
    (八)提升国际化合作水平。加大“招商引智”工作力度,重点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在我市设立全球性或区域性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营销中心及结算中心,重点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成果、管理经验和高层次创新人才,积极提供创业和孵化环境。鼓励拥有自主品牌、自主核心技术的优势传统产业企业通过跨国并购重组,利用全球资源优化产业链布局,逐步提高国际化经营运作能力。
    (九)推进产业转移和淘汰落后产能。支持我市优势传统产业企业将加工、组装、制造等环节转移到粤东西北地区,推动部分劳动密集型、资源依赖型、环境容量需求型企业异地转移发展;设立产业转移项目资助资金,对转移至我市共建产业转移工业园的企业给予补贴;加强与我市共建产业园区的工作交流和产业对接,为我市优势传统产业企业与转入地搭建沟通、合作平台,实现互利共赢。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和省统一工作部署,制定我市“十二五”期间淘汰落后产能计划,逐年将任务落实到具体企业;出台《中山市推进漂染行业转型升级工作实施方案》,制定行业结构调整标准和行业转型升级扶持措施,推动漂染行业转型升级;落实淘汰落后产能资金补贴政策,对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给予适当补贴。
    (十)实施经贸合作工程。组织有关镇区和企业参加省有关广货北上的经贸活动,利用省组织的跨区域经贸合作机会,积极拓展市场,寻求更广泛的区域合作。探索与东北、华北、西南、西北等地区建设战略性经贸合作平台,进一步拓展我市发展空间。加快建设中山与湖北咸宁、中山与安徽砀山经贸合作平台,力争早规划、早投资、早见效。
       四、保障措施
    (一)提高行政服务水平。市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行政服务水平和效率,清理和调整不利于优势传统产业发展的行政审批事项,加快立项、规划、土地、环评、安全生产等审批事项的办理进度;加强对重点镇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跟踪管理和服务,及时掌握并积极解决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镇区要加强对辖区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情况的跟踪落实,并结合实际抓紧制定实施促进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具体办法。
    (二)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市各有关部门要统筹本部门产业扶持财政专项资金,重点资助优势传统产业企业在工业设计、技术改造、技术创新、产品研发、转型升级、电子商务、现代物流、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等领域的项目建设,加快建立优势传统产业企业综合服务体系和融资体系。落实《广东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研发费用税前扣除政策。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统筹安排产业转移和淘汰落后产能资金,引导列入市产业转移名库的优势传统产业企业加快转移至我市共建产业转移园区,鼓励列入我市淘汰落后产能计划的优势传统产业企业加快设备及生产线的更新升级。
    (三)拓展投融资渠道。按照《关于进一步促进企业上市的意见》(中府〔2010〕169号),对符合条件的快速成长型企业加大上市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在境内外通过直接上市、买壳上市、借壳上市、新三板挂牌等多途径、多渠道进入资本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大力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强化企业信用意识,通过提高信用水平增加融资能力。支持优势传统产业企业实行股权融资、股权抵押,发行企业债券和集合债券,开展融资租赁。
    (四)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支持市内高校和镇区职业技术学校根据辖区优势传统产业集群发展实际,加强相关物流管理、工业工程和工业设计等学科建设,鼓励建立镇企校企联合办学、合作培训、教育实习基地等长效机制,大力培养符合优势传统产业发展方向和需求的专业技能人才。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期权股权等有利于优秀人才职业发展的绩效管理制度。
    (五)发挥行业中介组织的服务作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桥梁和纽带作用,做好行业统计、行业信息发布、组织商务考察、开展咨询培训等服务工作。鼓励行业商协会建立健全价格协调机制,共同开拓国内外市场。支持行业商协会研究发布各行业转型升级的阶段目标和可选路径,通过各行业标杆企业的典型示范,引导行业企业共同转型升级、创新发展。

                                                                                                                                               中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2年9月28日

抄送:市委办,市人大办,市政协办。                       
中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秘书一科                                                                                                2012年9月28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