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自己的路用实力让情怀落地——访广东睿哲公司蔡炜文

2015-07-07 来源:中山商报

    奥马电器,中国家电企业的新生代代表。奥马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有过两次“弯道超车”的经历,第一次是2008年时,成为中国冰箱出口冠军。当时欧美遭遇金融危机,欧美的消费能力下降,奥马对成本的追求让其售价更有优势,配对上了客户的价格需求。另外一次是在2013年,奥马一举成为网络冰箱销量第一名。

    作为奥马创始人的第二代,参与了奥马网络营销全过程的蔡炜文如今更是投身到了互联网创业,开设了一个自己的网络营销策划类公司。一个细雨绵绵的下午,我们和这个阳光、帅气的大男孩进行了深入地沟通,他坦陈了自己对家族企业的感情,也谈到了为什么要自己创业。对他而言,实现自我的价值比只是被动接手家族企业或许更有意义的。
高中
选择出国,早有创业志向
    记者:对于你们这一批人,基本上都选择了出国留学,但很多人回来会觉得留学几年用处不大,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的留学生涯?
    蔡炜文:我觉得留学对我帮助很大。我在新西兰的奥克兰大学读书,是奥马第一个留学生,在奥马负责国际营销两年,每天跟老外打交道,发邮件、打电话、做文件都是用英文,这成了我的优势。跟客户打好交道,不仅是语言交流,还有对他们生活习惯的熟悉。比如说我了解老外喜欢吃什么、喝咖啡的习惯,我还可以模仿他们的口音,让他们感到更亲切。
    记者:那你出国是父母当时的要求,还是你自己想去的?
    蔡炜文:不是父母逼迫我去的,是我强烈要求去的。我是2002年上高二的时候选择了出国。当时主要觉得国内的课程不是自己喜欢的,就想去国外看看。
    记者:很多人都选择去英国,你怎么选择了新西兰呢?
    蔡炜文:我曾去过新西兰旅游,出国前也咨询过一些前辈,而且奥克兰的学校是第一个给我发入学通知的,我就选择了那里。我当时没有读预科班,直接是插班学习。刚开始时语言是个难题,还经常要学习他们的英语古文,共有五门课,同时选修了电脑课程,主修的是数学微积分、统计、物理、化学和英语五科。相比起国内,其他的课程还算容易,所以我高中那一年多的所有精力都花在英语上。我比较喜欢交流,也很容易习惯那边的交流方式。
    记者:你大学选择的是什么专业?
    蔡炜文:我高考是在外国考的,我出国读书的时候就有自己创业的想法。高中的时候也会了一些商科的内容。所以我要求自己读的大学一定要专业对口,就选了市场营销专业。
创业
有父辈支持,少了后顾之忧
    记者:虽然你大学时就想创业,但是对父辈想让你接班的想法,你肯定也是很清楚的吧?这对你来说是不是矛盾的选择呢?
    蔡炜文:其实是不矛盾的,我的父亲想我接班,这是不言而喻的,但他让我接班的意思不是说大权独揽。现在奥马已经是一家上市公司,他更在意公司如何更好地发展下去的问题。我本身不是做制造业的料,我曾在奥马管理过业务的事情,但真正发挥作用是在品牌和营销方面。奥马上市后,也主要是交给职业经理人打理的。
    记者:作为一个上市公司,如果奥马让你去接班,你觉得从公司的高层讲会有阻力吗?
    蔡炜文:阻力主要来源于思维模式上的阻力,他们也是欢迎我回去的。但其实父亲没有一定要我回去接班,只是给我的一个选项。
    记者:你在奥马工作了4年,业绩斐然。现在出来创业,父辈肯让你走吗?
    蔡炜文:我想创业,父亲一直知道。我出来创业,也没有刻意去说服他,他也知道创业对我来说也是一条道路。他觉得我应该留在奥马。但我做了选择题,我坚持创业,他也只能支持我。奥马还没到非我接班不可的状态,他们是有职业经理人制度。
    记者:和其他人创业相比,你是不是会相对容易很多?
    蔡炜文:父辈的最大支持是让我没有后顾之忧,即使创业失败了,也不会担心一败涂地。创业的时候,父亲也会给我们一些信心,也会鼓励我,让我放手去做,如果能支持我就会尽量支持我,但我现在很少跟父亲说公司的事情,我觉得还没到时候。
商业
互联网时代,模式才是最关键的
    记者:从奥马这个销售电器的公司,到现在你做的互联网策划公司,跳跃度会不会太大呢?
    蔡炜文:我2010年回国到奥马工作,2014年离开。这几年是负责网络品牌的布局和策划工作。我发现其实很多传统企业都想触网,今年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概念,更是将这个传统企业触网的趋势推到顶峰。我就想,这里面是有空间可以做的。奥马是一直寻求可以帮其互联网化的公司,不只是电商,还要改变其逻辑,涉及大数据和工业4.0等,企业需要有公司帮助它们用最小的成本获取正确的触网方向,电商只是销售端,还不是完整的互联网化,还需要包括制造端和品牌端。我本身专业是市场营销和信息管理,对这方面也很感兴趣,也有一定的人脉,所以我就成立了睿哲。
    记者:奥马的互联网之路,可以说你是亲历者,当时为什么会想到走这条路?
    蔡炜文:如果当时要在线下渠道跟前辈们血拼的话是没有出路的,像海尔等厂家已经经营了二十多年,我们当时还只是第五个年头,基本上是没门。2011年左右我们发现,当时网购小家电刚开始流行,我们想,网络可能有这么一片蓝海可以尝试,于是开始布局电商,经过两年酝酿,到了2013年就成了全网销量第一,2014年还成功卫冕。
    记者:前几年国内很多互联网企业,都会去拷贝国外一些比较先进的理念,比如这两年在国外非常流行的众筹网站,在国内知名的还没有,当时你们有没有考虑过这种概念?
    蔡炜文:我接触过这种模式,也有朋友参与里面。如果我创业是为了赚钱,我会考虑众筹,但我只是想做自己喜欢的东西。众筹模式我觉得从赚钱上看很有前途,但就是不感兴趣。可能我做事比较任性。
    记者:从互联网的发展看,你认为你现在的这种网络模式的特色和优势何在?
    蔡炜文:现在触网最大的问题不是没有技术,而是不知道怎么将企业互联网化,客户更需要的是一家咨询公司,而不是单纯地套用系统技术。互联网的发展来看,无论什么创业都是市场导向,好的技术不一定是市场需要的。所以商业模式才是最核心的。我们跟同行比,主要是跟IT公司比,IT公司主要以技术人员为主,我们的团队以品牌管理的营销团队为主,帮客户理清品牌方向后才提供技术解决方案,这跟很多IT公司不一样,他们往往将其所有的技术扔给客户,但不一定是客户需要的。我们的优势在于能在品牌端给客户很多的指导和技术支持,包括仓储物流、公司流程、客户管理之类的指导。
管理
向父辈学习如何放权
    记者:你经历了在家族企业工作和自主创业两个阶段,你觉得在接班和创业之间,哪个更容易成功?
    蔡炜文:看你怎么定义成功吧。我觉得接班比创业容易成功,毕竟接班的平台起步高。创业是从零开始。尤其是从产业规模、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等角度来看,接班总是比较容易做到的。
    记者:但接班的话,很多人都说,大家对你的期待是很高的,总要比较看你是否能比父辈更成功。这样压力会不会更大呢?
    蔡炜文:压力始终都会有的。
    记者:做自己喜欢的公司,会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模式呢?
    蔡炜文:我的互联网公司从去年7月份开始组建,每一个进来的人都经过我的面试,每一份简历都经过我的审核。在公司里我还是偏强势的,很多事都是我决策的,当然我也会听团队的意见,但若我觉得不行的话还是会毙掉,因为我认为执行力对小公司而言十分重要。
    记者:你在奥马也待了四年,向父辈学到了哪些管理经验?对你现在运营自己的企业有什么启发?
    蔡炜文:奥马有个很好的传统,创业团队十几年来一个都没有走过,参与管理的股东都留在奥马了。我观察父辈主要管理方式的特点还是“放权”。管技术、生产、营销和质量的几个副总都是独当一面的,总经理觉得行就会放权,总经理只是负责方向性的决策,这样总经理会更轻松点,下面的员工也会更开心,少了很多经过总经理的审批,提升了办事的效率。团队是很重要的,一定要独当一面,否则团队会产生断层,高层处理复杂的细节,也会疲于奔命。每个人的管理维度一般是5—7人,我管他们,他们管下面的人。如今我的公司规模尚小,如果做到一定规模了,我也会学学放权。同时,如果我有空,我会到员工身边闲聊,去关注他们做的东西,但我不会去干预,我只会跟他们的领导说,给个方向建议。这是我从父辈中学习到的东西。
    记者:以前看你父辈的企业,跟你进去后的看法有不同吗?
    蔡炜文:最开始的时候,看父辈企业的时候是充满神秘感的,不知道产品生产流程是怎样的,也不知道决策是怎么做的。进入企业之后,你找到了答案,就觉得不过如此。到最后第三阶段,自己开始创业了,才会觉得做好这些东西是很不容易的,会感叹流畅持续地运营好一家公司是很难的。对父辈的尊敬程度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总的来说是经历了好奇、不屑一顾到感叹难度的过程。
    记者:你觉得中国的企业家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基本素质?
    蔡炜文:开放性思维,反应敏捷,要学会看势,风向变了要随机应变。
生活
喜欢历史,最欣赏刘秀和曾国藩
    记者:你童年时,父亲会不会因为工作忙而忽视和你们的交流呢?
    蔡炜文:父亲以前在国企负责生产一块,不是业务端,因此下班就回家,可以跟我们有更多的相处和教育时间。父亲六点半下班回家,吃晚饭后天还亮着,我们就上天台数大雁,如果数到大雁的数量超过50只,当晚还有夜宵吃。
    记者:你们这一代相比创业的上一代,会更注重家庭,你如何看待今后自己的子女教育?
    蔡炜文:我很多时候会把时间放到家庭,周末都会跟孩子上早教,与孩子共同进步。对下一代的教育是我的责任和义务,我只要求我的女儿在童年过得开心快乐就可以了。我看到有的朋友会让还没上小学的儿女学习唐诗、算加减乘除,我觉得这样太惨了,这些东西都会在小学阶段学到,为什么要逼迫孩子提前学呢?其实这些孩子应该学会怎么玩,培养生活上的好习惯。我觉得要在孩子3岁之前,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该学的以后都会学到的。比如我感兴趣的是历史,但父亲没有逼迫我去看,是我自己去学习的。
    记者:你最欣赏的是哪个历史人物呢?
    蔡炜文:刘秀和曾国藩。我觉得每个人对待历史都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特别是民国史和清史,不能因为大家对其评判不好而没了自己的想法。
【同题问答】
    1、如果拿自己和父辈比较,优缺点在哪里?如果父辈给你打个分,你觉得会是多少分?
    蔡炜文:我最大的优势应该是年轻,我父亲创业时55岁,他从国有企业出来,我今年才30岁,我还有20多年追赶那个时候的父亲。我跟他是一种互补性质,没有特别突出的优势,也没有太难看的劣势。可能我的学历和眼界更好,但也是跟当时的父亲对比,并非与现在的父亲相比。我自己打分可能只有60-70分。如果重头找创业机会,很多做法我会做得不一样,我对自己的期望很高,我觉得像我们的公司创业了半年,应该比现在走的还远才对。我觉得自己对公司花的精力和时间还不够,我会错失很多机会,比如我错过了当年做电商的黄金期。2、我们经常听说富不过三代,是否认同这句俗话?你会如何破解?
    蔡炜文:观念不是最大的问题,关键是你能不能守业,不让这句话成为魔咒。你想富过三代,关键是抓教育。
    财富是不停地转化的,物质财富消耗了,可能转化为精神财富。我可能创业失败,但我学到很多东西,创业不失败,也能学到很多在企业做的时候学不到的东西。我觉得我出来创业半年,学到的东西不亚于四年在奥马。以前的平台给你搭好了,很多东西都得到了规避。现在很多东西都要自己经历。
    我觉得,富不过三代,要培养一个有气质有素养的人也要三代,这就是消极和积极的两面。很多民国时代的有钱人孩子,虽然被流放到偏远地区,但还是保留了素质。这些气质都是潜移默化的。我有一个朋友在缅甸,她的家族富了很多代了,个人的修养特别好,说话都是面带微笑,家里面都是一尘不染,做家务、煮饭等方面,保姆都不及她。3、这一辈人都被冠之以富二代这样的称呼,如何理解这个称呼的含义?会不会反感别人叫你富二代?
    蔡炜文:这是社会普遍存在的事实,我只能改变自己的心态。富二代如果是指父辈经过刻苦创业累积财富,我是他们的第二代,那么我觉得富二代是褒义词,我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富二代指的是纨绔子弟、不务正业、炫富等形象,我是很反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