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木艺灯饰的确很特别但老板说这条路没那么好走

2015-07-14 来源:中山商报

        在赖德斌的灯饰公司里,年纪最大的员工今年25岁,只有他是26岁,其他都是90后。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们在没有任何灯饰生产和设计经验时,就大胆做起市面上少见的现代木艺灯饰。产品还未成形时,就敢在广州订下展会展位。而手上并没有启动资金时,赖德斌仅靠朋友的赞助,就敢租下一间厂房。所有的事情看起来都有点不可思议,不过,这个团队在短短一年半的时间,已经打造出200 款左右的产品,月销售额最高的时候突破一百万元。对于他们来说,年轻是这趟看似莽撞的创业之旅最大的资本。
苦逼的生产
两位年轻人手工造灯
        说起灯饰公司,中山人一点也不陌生,因为古镇镇就是全国知名的灯饰之都,那里聚集着成千上万规模不等的灯饰厂。小的灯饰厂,只有三五个人或者十来个人,靠采购和组装就能向市场推送产品。对于他们来说,只要有订单就可以了。
        与90后只有一步之遥的赖德斌,2011年毕业,今年只有26岁。他开的就是中山人司空见惯的灯饰厂,也在古镇。不过,他的贝司达灯饰厂又与古镇星罗棋布的灯饰厂非常不同,因为生产的是木艺灯。当然,木艺灯也不算太特别,特别的是,他们生产的是现代木艺灯,而不是中式木艺灯。用他的话说,当他决定做这个产品时,国内市面上这样的产品几乎没有,他们的生产完全要靠自己,行业内没有成熟的生产流程,没有可以采购的半成品,也没有可以借鉴的生产方法。
        赖德斌和他的员工,也是他的朋友,亲自做了3个月手工,才“创造”出20款样品。“现在说起来容易,那时候还真的蛮辛苦。我们准备做的时候是去年3月份,第一步就是上网找好看的木艺灯图片,然后就是到各地采购木材,跑了东莞、顺德和惠州很多木材厂。”说起来又心酸又好笑,赖德斌和朋友骑着摩托车找木材的时候,一般的老板都对他们爱理不理,因为一看就不是做大生意的,量肯定不会大。
        找到木材之后,赖德斌和朋友按照图片,用激光切割机将木材切成相应的形状,然后再用透明螺丝钉或者其他工具将木材组装起来,安装上灯泡,一个完整的灯就做成了。“我们第一个月,花了30天的时间,才做成五盏样品灯,多数时候都做失败了,要么形状走形,要么工艺不过关。反正手工的东西,还蛮难的。”
恐怖的销售
蹦极都刺激不了大脑神经
        其实,在去年3月份,赖德斌和朋友开始动手做灯的时候,他还同时完成了另外两件事情,看起来都挺有魄力的事。一是在古镇租下一间面积有1000平方米的厂房,另外是花4万元订下当年6月份的广州光亚展展位。这两个事情意味着,他们的产品研发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如果失败了?我当时觉得应该不会,感觉应该可以做成,虽然事后发现困难比我想象的大。”
        到去年6月份,广州光亚展开展前,赖德斌成功做成了20款参展样品,并找专业的公司设计了一本看上去相当高大上的产品手册。“这个手册对我们的帮助很大,之后好几个客户都是从展会上来的,他们带走了我们的产品手册。”
        不过,看上去反响还不错的参展并没有立即给赖德斌带来好消息。“接下来的6月、7月份和8月份,生意清淡极了。要知道,我们一个月要支付一万多元的厂房租金,几万元的员工工资,还有各种水电物业费。而且,我的启动资金本来就是朋友们凑的,他们相信我的创业能力和眼光。那时候,压力大到我都觉得人生没意义了。”
        在压力最大的时候,赖德斌在朋友的建议下跑到广州去蹦极,“别人都说蹦极很可怕,但是我很麻木,什么感觉都没有,可能真的希望一头栽下去算了。”
曙光初现
展会上的国外客户相继到来
        转机出现在去年9月份,陆续有几个国外的客户找到赖德斌,他们有来自澳大利亚、巴西、英国的,也有来自做家具相当有风格的芬兰。“其中好几个都是来自我们6月份参加的展会。特别是澳大利亚的那个客户,下了一个货柜的单,货值有100多万元。对我们来说,真的犹如救命稻草一般。”根据赖德斌的分析,国外对现代风格的木艺灯接受度广,普通家庭户都比较容易接受,而不像中国,一般家庭更接受水晶灯或者中式木艺灯。更重要的是,中国出品比国外的产品价格便宜,所以国外的客户在认可了产品工艺以后,还是很容易接受他们公司的。
        9月份开了个好头后,接下来贝司达每个月都有不错的表现,少的时候一个月也能出十几万元的货。“之前亏本的时候,我晚上睡觉都有可能莫名其妙坐起来。自从摆脱亏损之后,睡觉睡得踏实多了。”
        而在2015年开年以后,赖德斌又收获了国内的一个大客户,来自北京的一个知名家具品牌。“因为他们在全国有多家展厅,所以基本上每个月都会拿20多万元的货,相当稳定。”不过,赖德斌思考的不仅仅是把这个家具品牌当做客户,而是同时当做一种销售渠道,“我们的产品也可以在他们那卖,这是我们未来将会开发的一种新的销售模式,当然不局限于这一个品牌。”
        为了同时打开国内市场,赖德斌给自己的产品注册了一个品牌名“Betterlamp”,意为打造更好的产品。而除了开发更多的销售渠道外,赖德斌更多的是瞄准国内的旅游产业和主题乐园、主题建筑。前不久,惠州的一个旅游地产项目已经找到他们合作,并拿走了样品,“如果顺利的话,将会带来非常大的交易量。”
【现实弱点】
原创设计能力缺位
        对于赖德斌的贝司达灯饰公司来说,目前生产能力不是问题,但作为一个创意企业,却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即没有原创设计能力。对此,赖德斌坦然承认。他表示自己和同伴本身都不是设计专业出身,也不具备设计灯饰的能力。而国内现代木艺灯的知名设计师寥寥可数,即使能找到,恐怕他们也养不起。所以,他们走了一条国内众多制造企业常走的一条路,从网络上寻找国外设计师的设计样板,然后“照葫芦画瓢”,并进行细微改动。
        而对于这种操作手法可能引起的侵权问题,赖德斌表示已经收到过一封律师函, 暂时还没有下文。“我们只能逆来顺受了。我的想法是先解决生存问题。”赖德斌认为,在公司强大一些之后,他们就会进行设计能力储备,目前最重要的任务是解决生存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