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式餐饮走细分道路再战江湖

2015-07-21 来源:中山商报

——访小榄公饭店刘毅中      

        计划十分重要,可以让个人和公司的发展更有方向性;让员工快乐,可以让计划在实施的过程中事半功倍;做企业要提倡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和三赢(员工、企业、顾客),方有可能生存。这些与上一辈或相似或相异的秉性,是小榄公饭店二代负责人刘毅中在父母亲忙于生意而无暇顾及自己的情况下,或总结、或偷师、或自学得到的。
        为了让饭店在食肆大潮中更有个性、更有优势地发展下去,刘毅中在接班后打造的经营路子上屡有创新,这都与上述独特的生意人特质息息相关。
学习生涯
儿子眼中的感恩
        记者:小时候对父母的印象如何?会不会经常抱怨他们因为忙于生意而忽视了你们?
        刘毅中:当时我的父母在外面创业,每天都早出晚归,我上三年级时就已被送到寄宿学校了。以前不理解,但当我有了孩子后,就会感恩父母当初对我们的做法。还记得那时候,我在中港英文学校上学,一个学期的学费要三万多块,一年下来需要七万块。我明白,其实当时父母每天辛苦赚钱都是为了我。即便将我和父母换位,我现在尚且觉得“压力山大”,但当初他们也愿意义无反顾地为我付出,真的很理解父母当初的感觉。我以后有了孩子,我不会说一定让他去寄宿,而是会尽力给他最好的东西,每个当父母的都会这样想。
        记者:在国外的学习生涯中,您收获了什么?
        刘毅中:在外国读书的话,大学前是很舒服的,真正要拼命是在进大学之后,这是“宽进严出”。而我的学习正好相反,在国内读完难度最大的高中后,当别人进入国内大学,开始轻松学习的时候,我又要在国外进入最拼命的大学时代了。我去外国留学之前,家里就开了会议,如果留学,读完就回来;如果不留学,就马上开始工作。我只有这两个选项,预定好要接班的。我最终是在英国读的大学,但我觉得学到的东西如今基本用不上。我得每天看美剧来保持语言听力能力,在中国没有相应的语言环境,你的英语水平会下降的。
        记者:出国学习对目前你接班后有什么具体的帮助?
        刘毅中:在实际运用上是没有任何帮助的,只是为人处世的方法和接受新事物的包容性会有所改善。做饮食行业久了,很多东西就会自我局限,比如蒸一条鱼时间和方法都是固定的,为什么要尝试新的方法?万一遇到了不如意的情况要如何解决呢?但对我来说,其实可以做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来让客户产生记忆,形成视觉和味觉上的印象,就会形成口碑。固定的方法会导致价格战,无论是顾客还是餐馆来说都不是良性的轨道。
接班工作
借鉴但不重复父辈的步伐
        记者:从外国读书回来后,您是怎么看待接班工作的?
        刘毅中:我是计划性和创造性很强的人,我一直在工作中创造,为的是不重复父亲过去的步伐。父亲要求我出来工作时要依照很多的“指定动作”,比如让我到厨房学做菜,到楼面学营业。但我告诉父亲,如果我学习这些“指定动作”,即便我投入十年时间,天分再高也比不过经验丰富的厨师和楼面经理,即便我埋头苦干二十年时间,恐怕我也只能达到他们的八成功力。我本身的家庭条件决定了我是饿不着的,但他们是全心全意投入进去做的,他们拼的是生计。所以接班工作也是一样道理。我会想,到了我55岁时,我是否可以、是否愿意只达到父亲的八成功力?如果不愿意的话,那就要走属于自己的新路子。
        记者:你从你父辈学到了什么经营上的东西?能举例说说吗?
        刘毅中:我认为是学到了坚持。现在很多经商者面临困难时会选择退缩,我身边也有依靠父母投入的金钱创业的朋友,但没过多久会倒闭,并不是因为这些行业没法做,而是当他们遇到困难时想不到新的方法应对。店倒闭了,对他们而言没有损失,毕竟钱是父母给的。但对于旧时创业的父母来说事业是不能失去的,因为那是支撑子女家庭的基础。父辈的坚持,在餐馆当年受到SARS风波影响时已表现出来。当时客人少了,但店租、人工、水电费等成本依然要付出,当他们遇到这种困难时会选择坚持。做生意和做人都不会永远一帆风顺,当我遇到困难时,我就想到父辈说的“坚持下来就会看到希望”。但对于一些我们这一代的人来说,这句话可能会变成“给个希望,我才会加油”,因为我们这一代人最大的问题反而是有路可走,因为我们有房住,有饭吃,有车开,我们的承受能力比父辈低很多。
        记者:碰到什么难题呢?
        刘毅中:我在接班的过程中曾遇到过老员工的使用难题。他们是经验丰富的专家,但若让我接班,我不可能完全按照过去的板斧来做,毕竟环境在变,同行在变,若你不创新、自我升级,就会被淘汰。但对于老员工来说,创新升级会给他们带来滋扰。在接班后,我发现不少人对这方面不太理解,不太会愿意这么做,所以我想进行人事变动。但此时父辈告诉我,解雇老员工会失去人心,老员工的固执并非想把店做坏,他们只是念旧和缺乏创新技巧而已。遇到这个矛盾的我是很痛苦的过程,但咬牙坚持下来后,我发现遇到一件事的时候,老员工会为我分析情况,旧方法成功的几率会比创新方法更高;同时我也会为他们进行分析,旧方法存在哪些弊端,激励他们想方法去解决。
        记者:这些年下来,你在经营上面有什么自己的心得体会?
        刘毅中:你要喜欢你的工作,你要做自己擅长的东西,才能快乐。人没有放对地方就不愉快,没有收到赞扬就不愉快,收到的工资跟预期不同就不愉快。我不担保员工满意,只是让他们快乐就好了。
        我曾告诉员工,如果你们都不想在快乐的环境工作,靠我一个人自立的话,我可以做大,有能力做大,但可能需要三四年,但员工是否愿意用自己三四年的青春陪伴我创造这个环境呢?而如果员工都愿意成为一个组织者,跟我一起创造这个环境,这个环境只需要一秒钟就能创造出来,因为员工可以控制自己,我不可以控制员工。结果很多员工都表示愿意一同创造快乐的工作环境,有问题就明说出来解决。比如两个部门有矛盾,就关起门来协商解决。
        记者:接班至今也有三年时间了,您觉得自己算是比较成功吗?
        刘毅中:我个人觉得还是比较满意的,虽然进步空间还有很大,但是最起码我往回看的时候觉得自己走得不错。我觉得,人生包含各个阶段,你到了阶段A 却不做A 这件事情,你就错失了这个机会。但与此同时,虽然父母没对我犯错有什么要求,且接班后企业基本是我说了算,无论是创造企业还是加入企业,如果你不犯错误,一辈子都不会懂得。
行业观察
要从这一代靠近米其林的概念
        记者:国外能出现餐厅评定的米其林标准,为什么中国没有可能实现呢?
        刘毅中:外国人和中国人性格不一样,主要区别是传承两个字,外国人觉得传承是民族的传承,会觉得他们的美食是世界第一的,无论是什么国籍的来学习,他们都会尽全力教会他个中精髓。但中国存在“教会徒弟没师傅”的说法,中国的师傅都要留一手,没有什么标准化的工序。我觉得,这是制约中国餐饮发展的因素。
        我们这一代人要做企业,就是从零开始,以企业为单位去传承文化,需要自己制作标准。我认为中国推出自己的米其林标准有利于推动中餐文化的发展,中餐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不能形成标准化。如果要做的话,我认为粤菜是最难推行标准化的,其他地域都有做到标准化的公司,比如豪客来和俏江南等,但目前暂时没有粤菜的上市公司 。但目前金龙鱼正在尝试寻找八大菜系的领军人物,也许粤菜也会迎来转机。
        我们跟父辈的价值观不一样,如果要靠近米其林的概念,就只有从我们这一代开始做。做企业,要提倡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和三赢(员工、企业、顾客)才有可能生存。现在存在部分企业,要自己先赢,老板亏本也要给我奖金,为了拉客户,企业利益可以先牺牲掉,企业的规矩可以先破坏掉,因为都是为了企业的发展,很多人会凌驾在企业之上威胁企业,因为他们将道德“擦掉”了。我们这一代人才是真正肩负改变这一切的人,我们要把正确的价值观重新注入员工的生命,告诉他们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如果你想不劳而获,欢迎你离开企业。道德都没有,何谈文化?文化再高,没有道德是很危险的。
        记者:小榄公若想被打造成有传承性的百年老店,要怎么做?
        刘毅中:始终都是要抓住本身的核心价值,其实品牌不重要,产品本身才重要。比如,小榄公旗下有子品牌或子公司,小榄公本身代表了什么?是精益出品?是优质服务?如果子品牌搞得好,你可以拿子品牌到其他地方延伸,但如果按照小榄公目前的情况,做成百年老店的可能性不大,毕竟未来餐饮各方面成本会上升,父辈喜庆搞一百多桌,他们的儿女并不会大搞特搞,消费习惯是会随着年龄层的下降而缩窄,大型的餐饮行业的业务会因此收缩。因此需要自我创新,要发现你的拳头产品的竞争优势,通过走细分路子来打天下,比如只在有限的空间制作有限的菜式,维持高品质的拳头产品的出品,靠流转量和客流量来经营。
谈家
谈生活
事业和家庭七三开
        记者:对比起父辈全部身心投入,你对于家庭的情感认识会不同吗?会像他们那样百分百投入事业吗?
        刘毅中:其实我不是对家庭的认识不同,而是对人生追求幸福感有不同的地方。大家所处的时代不同,他们生意失败可能真的会忧吃忧住,但对于我们来说,我们是比他们幸福得多。我不会百分百投入事业,事业和家庭的兼顾比例可能是七三分。幸福的来源除了事业有成,还要家庭和睦,要分一定的时间给家庭去实现。
        记者:你对小朋友的教育方式与父辈有不同吗?
        刘毅中:没有太大的差别。我也不会给小朋友有太大的要求,只要健康快乐成长,对社会有贡献即可,不会刻意要求他们拿100分。我比较欣赏一个事例,有个10岁的外国小孩开始留长发,全世界都把他看作怪物,两年半后他将头发剪下来,原来是捐给癌症儿童做假发。我在想,我们中国的小朋友可以有尽己所能帮助别人的想法,并非是捐钱,只是尽己所能,我看哪怕是30多岁也难做到。
        记者:你日后会让小朋友接班餐馆吗?
        刘毅中:我不会强硬让小孩接班,父辈要我接班是没有选择,但我们这一代希望可以给小孩一个选择,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我希望可以在我们这一代完成职业经理人的转变,包括我本人以后可能也不需要亲力亲为,但前提是要建立起标准化的流程,所有人都按章做事。父辈让我接班,是因为他们没办法完成标准化流程,他们自己知道工作的详情,下属没了他们就不懂怎么走了,于是他要靠经验来亲力亲为。职业经理人是一步步培养的,我不希望职业经理人是空降兵,我当时成为空降兵,遇到过比较大的内部阻力;若是请空降兵,而不从内部提拔,会影响员工的积极性。所以如今我正在寻找种子选手培养,他们需要培养自己的接班人,才能有机会被提拔成更高的职位。
【同题问答】
        问:如果拿自己和父辈比较,优缺点在哪里?如果父辈给你打个分,你觉得会是多少分?
        答:对比起来,我的缺点是很明显的,包括艰苦耐劳能力、持之以恒的韧性和对事业的专注度等等,我都比不上父辈。若是谈我的优势,我认为是可以很幸运地站在他们的肩膀上去管理企业,这个平台是他们当时所不具备的,另一方面,我还可以总结他们的缺点,我可以从中补充和改善,以免犯下他们曾经犯过的错误。
        问:我们经常听说富不过三代,是否认同这句俗话?你会如何破解?
        答:我爷爷的最大财产是一辆自行车,当时他从沙溪骑去小榄发展时,一家人还是住在出租屋里。这里说的富,要看是什么定义,如果是传统意义上的富不过三代,我认为是教育层面的问题,如果能通过这个层面解决会更好。但我自认为自己没有足够的经验去谈解决方法,毕竟我对自己的定位不是富人,可能是因为见到的人和事比较多,我觉得我们远远没有达到富裕的层面,还需要自己的更多努力达成。
        问:这一辈人都被冠之以富二代这样的称呼,如何理解这个称呼的含义?会不会反感别人叫你富二代?
        答:别人说做富二代是一件很爽的事情,但我会告诉他们,做富二代并不是很爽的事情。你做成功了是应该的,毕竟你的起点很高,要钱有钱,要人有人,要资源有资源,没有失败的理由;但万一失败了,外面的流言蜚语就会来了,倘若你还若无其事地去健身,去游泳,别人就责怪你没有像父母一样尽全力经营。所以对我们富二代来说,成功是必然的,失败是不被允许的,这样的压力比创业更大,创业失败了没人可以嘲笑,创业成功了就能笑傲江湖。我们对成功的渴望,对外界认同的渴望更加强烈,但实现的难度会更高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