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家具品牌老大哥的“顾家”之路——访四海家具何顺祥

2015-08-18 来源:中山商报

        市新生代企业家联谊会是市非公经济组织接班人的组织,会员以中山在地优秀企业的二代企业家为主体,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公司经营,大都有留学经历,回到家族企业后进入经营环节。这一批新生代企业家,将会为中山市经济注入年轻一代的新动力。
        有很多企业主都会说,企业就是员工的家,员工就是这个家的成员。家观念的普及与执行,不仅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还有利于形成凝聚力,让企业在外界瞬息万变的经济环境中,拥有最为安定的内部管理结构。
        四海家具在中山拥有数十年的沉淀发展历史,如今已形成卡芬达、奥卓、十二橡园、Luxtop 和四海森仑五大品牌,成为本土家具品牌的老大哥。第二代管理者何顺祥留学归来后进入四海家具工作,深刻体会到家观念对公司发展的重要性。
        ■谈留学生活 建议养成中国文化底蕴再出国深造
        记者:人们对在英国留学会有不同的态度,一种觉得对以后的生意会有帮助,另一种觉得学到的东西不实用,回国后保持英语水平也有难度。
        何顺祥:去英国留学的5年对我的影响很大。去英国之前,我是一个很内向的人。去英国后,什么事情都要亲力亲为。我在那里做过不同类型的工作,包括清洁工、洗碗工、学校导游、超市物管等,这些经历都能锻炼我。其实对我来说,不做这些工作也是没问题的,但我感觉英国的消费水平很高,那个时候英镑汇率还是1:14,生活费是一笔不少的资金。自己不太好意思经常向父母拿钱,加上回国也需要买点手信给亲戚朋友,因此在暑假时我都会做一两个月暑期工才回国,一般这段时间我能赚2-3万元人民币,对当时的我来说已经是一笔巨额零用钱。
         除了做暑期工外,我还参加学生会的活动,经常与外国人接触对我价值观影响非常大。留学的经历教会我,必须要靠自己,必须要与人沟通。
        记者:可以为准备让孩子留学的父母一些建议吗?
        何顺祥:决定之前一定要确定孩子有留学意愿,不能看到别人留学你也要孩子留学。我观察到,有不少中国的年轻人出国留学,家人帮他交了学费,他却不上课,让我觉得他们留学的举动并不是自愿的。我觉得做父母的应该跟孩子约定好,我父亲也曾跟我约法三章:在外国不可以开车、毕业后最终要回国、要找能与家里人沟通的对象。
        我高考完才去留学的,在选择留学时机的问题上,我建议孩子要培养有一定的中国文化底蕴后再出去,这样更能确保他留学毕业后回国顺利发展。■谈成长历练 真正的财富是技能,能为我创造财富
        记者:你在公司的基层沉淀过多久?都做过哪些岗位呢?
        何顺祥:我曾在生产车间工作一年多,在生产管理岗位工作半年,学习采购七个多月,在装饰部门学习装修调场,后来从事研发部、人力资源部、分管厂区等工作。这些工作经验对我来说是最大的财富,因为我知道了每个部门的难处,学习了与不同部门沟通的方法。
        记者:经过基层学习,你觉得从父辈身上学到了什么?自己又有什么不一样的创新?
        何顺祥:我跟父辈学到了很多经验,包括他们对事情的处理方法。我与父辈不同之处,在于我们重视指标导向,走的是授权道路。我认为既然给了别人机会,就要给他们合理的权力,而不是什么都交由老总决定。对比下来,我觉得父辈擅长管理,而且做事也更有魄力。
        记者:你有没有在历练时犯过错误呢?
        何顺祥:犯过太多错误了,哭也哭过好几次。每次做错事我都会被约谈,自己回去就会思考一番,经过总结发现的确是自己对问题的处理或人事任命上存在了不足。
        公司给了我很多学习的机会,让我有自信无论去到什么地方我都不怕没饭吃。我记得伯父曾经跟我说,住房和汽车都是人生中的"负资产",因为要不断交费用维护它们,我拥有的真正财富是技能,它们可以不断为我创造财富。
       ■谈婚姻家庭 先苦后甜总比先甜后苦要好
        记者:父辈经营生意的想法跟你们有不同吗?一般印象而言,他们都将大部分时间放到工作,很少顾及家庭。你对家庭是怎么看的?
        何顺祥:我觉得工作和家庭能兼顾是最好的,但要处理得完美是不可能的。我本身假期不多,我回来公司8年,有5~6年是没在家里过年的,即使是周六日也可能有公务缠身。但与此同时,我觉得我们的家庭观念还是挺重的,每逢特殊节日我们家族成员都会聚在一起沟通交流,期间可能会有人抱怨忙碌影响生活,但我会对他们说,年轻时拼命一点,让团队更成熟,到四五十岁时就可以安心地休闲,到晚年就可凭借积累的资本环游世界了。
        我奶奶跟我们说过,先苦后甜总比先甜后苦要好。我跟太太结婚两年多之后才去度蜜月的。我的生活其实并不复杂,但生活爱好跟同龄人不太一样,比如我不泡吧、不唱K,我唯一的嗜好便是喝茶,我的很多朋友都是喝茶认识的。我可谓是三十多岁的人,有着五十多岁的心态。
        ■谈接班生涯只为挑起自己的责任
        记者:你是什么时候正式接班的?
        何顺祥:说接班有点言重了,我现在只是负责公司的商业和研发板块。我2007年7月7日进公司,现在刚刚满八年。
        记者:你回国就知道要回来四海帮忙了吗?父辈们是怎么要求你的?
        何顺祥:我的父亲从来没要求我回来四海,他允许我到别的公司工作。我回国的时候,曾经有朋友找过我合作创业,但每当想到大姐为了帮父亲,大学没念就到公司工作了,我觉得也应该有这份责任,所以最终选择回到公司。目前还不敢说是接班,至少希望可以帮到公司。
        我们家庭的氛围很好,我的伯父、伯娘、堂哥嫂都会定期约我们到一个地方,一边度假一边交流公司的发展,也谈谈家族成员接下去要怎样把公司做得更好,并协助我们理清各自的定位和发展的方向。
        记者:你进公司前有没有跟父亲交流过?他有没有给你建议?
        何顺祥:父亲曾建议我,先去别的大企业锻炼一段时间,再考虑回公司也不迟。但我当时想,我离家已好几年,我是个蛮恋家的人,看到父亲年纪也不轻了,加上家族成员在公司的经营层面角色并不多,我希望留在公司看看能不能做点事情,担起一些责任。
        记者:你进公司前后对父亲的感觉有不一样吗?
        何顺祥:是不一样的。我进公司前是很怕父亲的,总是怕被他训话。我在公司叫他"何生"比叫"父亲"还要多,跟他相处后我发现,他是对事不对人的,我也变得不怕他了,还会经常跟他开玩笑,因论点不同而跟他争议一番。
       ■谈经营管理年轻人就得多点创新思维
        记者:在企业管理上遇到过问题吗?是你主动推动解决,还是通过父辈沟通解决?
        何顺祥:两种都有。我这个阶段,有些不大的事情我还是会先推动再沟通,因为什么都问只会拖慢进度,有些观点发生碰撞的话,问了也没用,我会用数据和分析来决定,再给父辈看,这样更有效率。公司也认为,年轻人就得多点创新思维,不要局限于老模式做法。
        我们公司的管理者平均年龄是32岁,80后、90后占据了相当大的一部分。但我发现,这让公司的管理层形成了断层,40岁左右的管理者比较缺失。因此我觉得四海的真正爆发期并非现在,而是等到管理者的平均年龄达到40岁时。当然也不是说如今公司里的管理者不好,而是不够成熟而已。
        记者:对员工的绩效考核是怎样的形式?
        何顺祥:最重要还是业绩说话,除此之外,我们还有"360°考评",即每半年一次,员工的上司、下属以及接触过的部门代表都会综合评价该员工。我认为这样会更加公正公平,当然这些评价只能作为参考用,不能作为定性员工表现的绝对标准。
        记者:公司里达八年工龄以上的老员工比例有多大?你们要如何留住人才?
        何顺祥:这个群体至少占比三、四成,超过20年工龄的老员工也有不少。员工买房买车,我们都会有一定的支持,创业也有支持,曾经在我们公司工作过的一些同事成了我们的代理商,去了山东、珠海等地经营我们的品牌。他们有创业的想法,公司会给予他们一定的支持和鼓励。
        我们如今也有涉足房地产,在板芙大桥边上的三栋楼就是我们开发的,大部分以成本价卖给员工。根据员工的实际情况,我们还会提供免息贷款。我们做家具需要很多技术人员,这也是我们留住人才的措施之一,也是我们履行社会责任的措施。
       ■谈企业发展直接接触终端消费者,与合作伙伴共同发展
        记者:对企业目前的现状是否满意?
        何顺祥:从1996年开始,我们公司就开始沉淀积累卡芬达这个品牌,它是我们的第一个自主品牌,那时候没有太多的门店与合作伙伴,但后来越来越多不同风格的新品牌跟我们进行合作。公司从2000年开始启用了不同类型的管理体系,还聘请了顾问。
        2003年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契机,政府向我们提供了支持,我们根据自身发展需求,把老厂房改建成商业中心。我们所有的工厂搬到河西,可以说是我们开始接触第三产业的开端,一步步走来至今。
        记者:如今品牌构成是怎样的?定位如何?日后将会如何发展?
        何顺祥:目前为止我们打造了五大品牌,其中卡芬达是老大哥,属于欧式古典风格;奥卓是后现代风格;十二橡园是美式风格;Luxtop是新装饰主义风格,色彩运用丰富;四海森仑则是北欧实木风格的。我们的品牌为客户配套的是整个家的设计、装修和家具配套等方面的一条龙服务,也可根据客人的需要提供单项服务。我们为客户量身定做的包括石头、窗帘、五金、玻璃等产品,很多客户想要体现个性的需求,我们都能满足。
        我们目前定位为中高端为主,如今公司有了新的全自动生产线,定位为中端刚需型,适合白领阶层,但品牌暂时还没有进行实质操作。说实话,除家电外,我们的服务范围包括家具研发制造、家居装潢、软装设计等多个领域。我觉得好一部分消费者买家居产品,无论是欧美风格还是澳洲风格,只是买了一个产品而已,生活是没有发生变化的。而引导客户选择生活方式是我们下一步的计划。
        记者:你跟客人谈整案输出时,是谁与客人进行互动?
        何顺祥:这要看客户是我们的合作伙伴还是客人,如果是合作伙伴,那么市场部跟他们对接的情况比较多;如果涉及终端消费者,我们会有家装和软装设计师直接跟他们沟通。目前设计师都隶属总部,暂时没有配备到每一家门店里,他们会根据需求出差,到现场与客户进行沟通。我们现在的设计师总数有几十位,但说实话,如今还是忙不过来。
        记者:你现在在终端消费者的服务上有没有一些尝试创新?
        何顺祥:我们有微信平台和手机游戏等应用,我们的目标是每年增加一定量的客户,虽然是辛苦了点,但若不跟终端消费者接触,纯粹依赖中间人是不行的。这并非意味着我们要离开中间人,而是想通过与终端消费者直接接触,帮助我们的合作伙伴更好地共同发展。
        记者:你们面临着的难题是什么?
        何顺祥:我们基本每一年都有新的项目开展,要做相关的认证,必须要拿得出科研成果才行,我们希望项目能真正帮助工厂的创新和生产,是可用的。我们如今与很多高校进行合作,定期会有科研报告出来。跟我们合作的院校有中南林大学、华农等高校。
        记者:你们公司有上市计划吗?你们怎么看待上市?
        何顺祥:公司没有具体的上市时间表,但公司的整体经营发展都是按照上市公司的规范来做的,毕竟如今不规范走路,是无路可走的。有一段时间,我们很想"跑步上市",毕竟身边一些朋友继承家族企业后也上市了。但我们还是得看上市的需求和心态,就目前为止,我们公司没有上市,只是时机未到。
        不管是董事会还是股东高层,我们都有做百年企业的共识。即便我们真的上市了,也希望为合作伙伴和员工带来财富增值的机会,同时让公司更上一层楼。
       【同题问答】
        问:如果拿自己和父辈比较,优缺点在哪里?
        答:我还不如父辈,父辈在魄力和勤奋上比我强多了,做事的紧迫感比我们好很多。父辈的事业是拼出来的,紧张的时候会动火,但其实他们是没有恶意的,只是语气强烈一点而已。如果硬要说一点,我觉得自己唯一比父辈要好的地方,可能是在说话上比较礼貌,用词比较斯文。
        问:这一辈人都被冠之以富二代这样的称呼,如何理解这个称呼的含义?
        答:我们家从来没有说过富二代这个名词。我在公司属于第三梯队,在家里也只算是二代,不是富二代。我们的家族曾经比较显赫,但因为近代历史问题,家道中落。伯父从香港学艺,赚了第一桶金后回来投资设厂,给了我们家族振兴的机会。因此我们不算是富,跟别人比差远了。我认为,该负责什么就做什么,为公司贡献力量就好了,没有富二代的想法。二代就是二代,为什么要加个富字呢?中国现在一部分人有仇富心理,叫富二代其实是戴着有色眼镜的,是社会上一些"老鼠屎"影响了富二代的形象所致,毕竟富二代大都留过学,家庭教育也不差,他们的素质其实也并不差。
        问:很多人都说,中国社会中存在着较为浓重的戾气,其中仇富就是一种,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是否有化解的可能?
        答:拥有仇富心态的人在我身边不多。那是因为董事长将凝聚力发挥得很好,公司内部不会有这种仇富感觉。我父亲经常跟我们讲,他最期望的是,等他们这批人退休后,还能约出来聊天交流,忆往昔峥嵘岁月而不是数钱,这更有意思。中国有太多暴发户,很多人有钱后的行为变得横行霸道。反观李嘉诚,修养好,讲话斯文,逛街也是和蔼可亲的。所以我觉得是某些暴发户语言上的冲突激发了这种仇富心理。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要抓紧教育,把每个人的素质提高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