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班与创业,脚踩“两条船”稳步向前

2015-09-22 来源:中山商报

      ——访嘉豪公司总经理陈世豪

      市新生代企业家联谊会是市非公经济组织接班人的组织,会员以中山优秀企业的二代企业家为主体,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公司经营,大都有留学经历,回到家族企业后进入经营环节。这一批新生代企业家,将会为中山市经济注入年轻一代的新动力。
      不少二代管理者曾向记者坦言,父辈创业的压力是生计的压力,二代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压力更多来自外界的目光。在选择接班还是创业的过程中,他们或许有过迷茫,但最终踏出的那一步,却是实在而铿锵有力。
      接班的同时选择创业的二代不在少数,在嘉豪食品公司(以下简称“嘉豪”)总经理陈世豪看来,嘉豪已步入成熟的轨道,“萧规曹随”加以更强的执行力与管理优化即能稳步向前;而他创立的优益城平台则结束了方向探索期,正朝着专业茶叶互联网平台发展。陈世豪利用自己的互联网营销思维,趁着“顺水”推“舟”,将两家公司朝着更好的发展方向推动。
谈留学:
身边圈子缺乏大学同学
      记者:对于留学经历,有人觉得很有用,有人觉得没用,你认为这段经历对你有用吗?
      陈世豪:我在英国留学4年,2004年毕业。我是高三时候到英国留学的,那时候年纪比较小,对留学没什么感觉,也不知道大学是怎么样的。
      留学有没有用全看你怎么想。我觉得经验是从社会和生活中吸收的,我学的是金融专业,在企业遇到金融和经济相关的内容时,对我来说会比较好理解。但是经营管理和营销等方面还是在工作当中逐渐摸索总结出来的。
      记者:留学经历对于你的人脉有影响吗?
      陈世豪:如果离开了留学的地方,当地的人脉对自己来说其实没有太大作用。所以留学对我来说,既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好的方面。好的方面是自己学会独立生活,但我发现现在人们独立生活能力还是挺强的,所以这算不上优势,可能多学了一门外语更有用处。不好的方面就是其他人都有“大学同学”,而我们这些海归几乎是没有的,因为“大学同学”都在国外,在国内基本就只剩下中学同学了。
      记者:有没有把自己出国留学的经历跟在国内读大学的高中同学的经历做对比?
      陈世豪:会缺乏跟大学同学联系,后来会发现自己在他们圈子里的存在感是比较弱势的。但也不是说出国留学不好,全看自己造化,因为在社会工作和做生意都需要接触方方面面的东西。有时候不是说你进了某个圈子就有了资源,还要看你有没有那个水平去驾驭。
谈接班:
找准方向有自己的判断力
      记者:你留学的时候,嘉豪还不出名,在业内品牌知名度没有如今大,当时有没有想过企业会发展这么快?
      陈世豪:嘉豪这个品牌是1994年诞生的,至今已有21年历史,现在我们身处的是2008年建的新厂区。我2004年毕业时,嘉豪刚办驰名商标,开始踏上快速发展的道路。
      记者:你在还没接班企业时和已经接班之后再去看企业,感觉有什么不同?
      陈世豪:接班前我没有到过其他企业,很多思路是沿袭父亲和其他高管的同时,进行了优化。但是,现在的优化应该是“与其更好,不如不同”,这种优化你在行业里面做得好,自然会有市场。创业后再看现在的传统行业,其实有着很大的改进空间。比如,运用互联网做营销,比如针对不同群体把购买和消费的体验做得更好等等。
      记者:你从2004年进入企业,也算是经历了企业大发展的一个时期,你认为你在这十年有什么价值体现?你父亲允许你犯错吗?
      陈世豪:我父亲还是比较放权给我的。一开始,我进入企业从事的就是营销和管理,慢慢从中摸索总结经验。我父亲是允许我犯错的,重要是要通过错误汲取经验。但说实话,我的运气还算比较好,在我刚进嘉豪时,它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发展方向,也有了一定积累。犯错误的话,说到底就是付出一些成本,而且那些成本是能够负担得起的。
      记者:你父辈当时做调味品肯定也有过很多不同的尝试,芥末是一开始的首选吗?
      陈世豪:芥末是最早的一个产品,但是当初也屡次碰壁,就像一个“三无产品”——没品牌,没技术,没人员。一开始卖的时候身边很多人都在质疑,由于还没找准方向,那时会觉得别人的质疑都有道理。现在回头看,会觉得当时自己的判断都是对的。所以个人的判断力很重要,你要找到你认为对的想法坚持下去。就像我现在做茶叶,身边的人都问我,做茶叶的已经太多了,为什么要做茶叶呢?现在听会觉得大家有道理,但如果以后成功了你再回看,才能知道到底谁是对的,谁是错的。
谈营销:
要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
      记者:说到嘉豪,很多人印象最深的是请范冰冰当代言人,这对于嘉豪品牌的影响力有多大?
      陈世豪:现在回想,其实当时即使不找范冰冰当代言人,我们也会发展到今天的水平。
      那时,我们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也经常听到策划成功为企业带来更好发展的案例。当时我们找的是深圳一家有名的策划公司,他们建议我们找代言人,其实这对品牌的推广是有作用的,范冰冰在厨师当中有一定知名度,我们那时也想打开家庭这块市场,所以请了范冰冰做代言;但另一方面,代言对于销量的作用并没有直接的体现。后来我们有个联合国的活动代替了明星代言的推广方式,这个活动是为联合国提供调料,如今我们大堂还有这张合照。
      记者:现在消费者对包装辨识度要求很高,市面上现在很多产品包装看起来差不多,你们考虑过这个问题吗?
      陈世豪:商超开始崛起时,我们也曾想过进入商超。那时做商超跟父亲有一点分歧,他也想做,但我们没有找对方向,花了很多钱却没有做成。现在看来,其实主要是产品没有找对。我们的鸡汁产品在餐饮行业比较适用,但在商超这种家庭消费场所不一定适用,现在家庭厨房讲究“去调料化”,调味基本只用盐和酱油,虽然鸡精的销量还是挺大的,但是“去调料化”这个趋势会使我们产品的“教育成本”变得更高。
      记者:作为一个营销人,要应付这样的趋势,你会出什么“杀手锏”?
      陈世豪:我觉得还是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特别是调料这一块。我们会把产品送给他们体验。当时鸡汁在国内是比较新的品类,厨师也很少使用,我们免费送给他们使用,还送一些菜品,教他们如何使用。一旦培养成功了,这个习惯是很难改变的,一个厨师用惯了某种调味料,他会担心换了以后消费者不接受那个味道。
谈创业:
创业是个反复调整的过程
      记者:你除了管理嘉豪之外,还有自己创立的互联网平台。你创业后是否会对你父辈的创业理解更深?
      陈世豪:这是肯定的。我父亲创业时肯定也面对很多的方向选择,产品质量可能也有瑕疵。我现在创业时也会面临这种问题,比如办一个活动,没有自己的产品,需要厂家赞助,厂家有时会担心你卖不好,没有知名度,这跟我父亲创业时面对的问题类似。
      记者:你有跟父辈“取经”的经历吗?
      陈世豪:有的。他们建议我要坚持一个方向,然后一直做下去。
      记者:你第一次创业做的是电子商务,公司后来没有继续下去。但你第二次创业依旧在这个领域 “发力”,能跟我们分享一下这段经历吗?
      陈世豪:电子商务的创业思路由来已久。2010年电商刚发展时,移动客户端还没有普及,我们打算做一个b2b的调味品采购平台,可以采购肉类、生鲜、蔬果、餐具等酒店所需消费品,让所有的餐饮相关的客户都可以登上网站觅其所需。当时找了一些技术人员参与开发,我们还打算给每个厨师都配一台iPad,但最后没有做起来。
      那时自己的主业还是制作调味品本身,所以平台管得比较少,管得少就难成功。我觉得如果有两三个核心的管理人员全力投入去做,当时还是可以做起来的。这不,现在已经有两三家跟我们当时思路一样的平台做起来了,而且融资了几千万。
      记者:所以第一次创业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专注度不够?
      陈世豪:对。虽然当时我们做调味品比较有资源,也比一般创业的人有优势,但自己对这方面重视不够,投入不够,方向也不明确。我认为创业是反复调整的过程,当时没足够的时间思考,比较容易放弃。如果一个创业项目依附于一个公司生长,是有利有弊的。利在你有公司资源可以借鉴,弊在很多人还是注重本职工作,很难会为了一个创业项目予以兼顾。
      但我发现,如今有不少成熟的公司会在内部做一些“孵化器”。比如康师傅、可口可乐这些企业,运输、下单,包括可口可乐的“银行”都是自己的,原料和经销商的资金存入“银行”进行资金周转,光是饮料本身就形成一个产业。孵化的团队做跟公司不同的事情,成功之后公司再把团队的“产业”给买下来。如果当时我们这样做,孵化团队来运营,可能会好很多。
      记者:为什么后来会选择茶叶作为突破口呢?
      陈世豪:刚开始,我们感觉食品是个“痛点”(注:即有用户渴望有一种产品或服务能帮他们解决问题),打算做进口食品、五谷杂粮和保健品等六大品类,茶叶也是其中一部分,但那时只是食品的“大杂烩”,导致消费者没有形成对优益城的品牌概念。后来我懂得,创业是“做减法”,不能“做加法”,你需要一直减,减到你认为最可能成功的一个方向上。
      我们公司当时讨论过,中国的茶叶没有标准化,所谓的口感、品质好不好很难以标准衡量,这其实也是“痛点”。我觉得所有的“痛点”都是创业机会,我身边的很多朋友有个观点:你要细心去倾听身边人到底对什么东西有抱怨,所有被抱怨的东西,都是创业机会。
      记者:你感觉目前所走的方向有达到你的预期吗?
      陈世豪:感觉方向是对了,但还没有特别找到茶叶的“痛点”。茶叶的“痛点”,我认为一个是“试”,一个是“选”。喝茶主要是沿海一带,以广东、福建、浙江三个省为主,茶叶铺在广东大街小巷到处都是,所以这些地区茶叶售卖不是“痛点”,即使是在线上,也有京东、天猫这些平台在卖。所以我认为“试”是一个痛点,这就是为什么在网络冲击的今天,实体店仍有生存空间的原因,顾客需要试过后觉得好再买。
      平时买茶在茶叶店试茶,卖家会向你推销这种茶叶的产地、口感、泡法之类的。很多顾客听了以后就会觉得反正试着还不错,就买下来。所以试的过程是售卖的“入口”。
      记者:考虑到如今的大环境,你会打算把自己的平台往风投上推吗?
      陈世豪:我考虑过,但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就忘记了你的出发点。风投或者上市只是你走的路上的某一站,做风投其实就是金钱换时间,加快速度去成长。
      但以茶叶为例,我还是认为出发点是要为喝茶的人提供更有价值的东西,你提供有价值的东西,自然就能吸引更多经济来源。中国有一亿个喝茶的人,你能有什么模式服务到这一亿人?如果能吸引到这一亿人,不仅仅是买卖,而是去用你的东西,就像微信一样,它没有收你一分钱,但就是很多人喜欢用,也形成了习惯,这就是我的出发点。
谈管理:
企业如处于发展阶段还是上市好
      记者:你之前学习金融,后面又接触营销管理,现在正值全民金融热,诸如互联网金融和新三板等,你是怎么看待的?
      陈世豪:互联网金融的话,有一些确实能把钱用得更有效率,但是有些纯粹只是披了个互联网“外衣”,没太大意义。
      记者:对于嘉豪是否有考虑过上市?
      陈世豪:以前会有,但现在没有考虑。上市只是资本放大的工具。
      嘉豪如果要上市的话,大概是在2009年就上市了,那时候我们已经将申请材料递上去了,但有战略董事建议不要上市,说上市的话很多事都要公众化,反而不利于营销,于是我们就把申请撤下来了。我们现在处于平台期的发展阶段,上市不是必需的选择。但我觉得,如果企业是处于发展阶段,还是上市比较好。
      记者:你有过留学经历,从小看着父亲创业也吸收了不少东西,自己又是读金融,你有没有想过什么巧力可以用,帮助企业实现“弯道超车”?
      陈世豪:我觉得还是从互联网上寻找机会,现在传统行业跟互联网结合是会有很大的机会,真的是“创业3.0”的时代。但也有不好的地方,那就是创业的门槛太低,所以要有真正有价值的点子才能脱颖而出。
      记者:我从你之前的回答当中一共听到了多次“好的”和“不好的”,你在考虑事物的时候都会从两面性去分析然后从中趋利避害吗?这是你习惯性的判断思维吗?
      陈世豪:对,确实是这样。思路都是有两面性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有时候一件事情做不好也不用过于纠结,你肯定有所得到,也有所失去。就像马云,他现在是首富,别人问他你想不想当首富,他说其实他不想,他觉得自己一年赚一百万的时候是最幸福的。可能他的潜台词是,他虽然得到了首富的财富和地位,但他可能也失去了一些。
      记者:你之前说过,家族企业做大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要把它做久?
      陈世豪:对,做久更重要。我很羡慕那些百年企业。日本有一家酱油企业做了三百年,往前推基本是从清朝道光年代就开始做了,我觉得这种代代相传才是最重要的。有时候我也会跟我父亲谈到,人都有离开的时候,离开的时候你什么都不能带走,那你留下的难道是钱吗?只继承钱可能会消磨奋斗的精神,钱总有花光的一天。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留下创业时的奋斗精神给后代。
     【同题问答】
      记者:你参加工作也超过十年了,你对自己的评价跟你父辈对你的评价如何?
      陈世豪:我父亲对我评价还是比较高的,可能是出于一种鼓励的心态吧。当然了,这些都是对比出来的,就是比他看到的要好一点。对我来说,应该是达到了父亲对我的期望了,但自己会有更高的要求。比如,创业也是为了自我检验、自我实现。如果真的要做出一些成绩,其实现在做产品和互联网都有很大空间,但是成本比较高,如果没有好的渠道比较困难。
      记者:因为现在社会的贫富差距业逐渐拉大,很多人或多或少会有仇富心理,你觉得能有什么方法去化解这种问题,或者说企业有没有什么责任或义务去做点什么?
      陈世豪:我觉得企业能做的是把自己的责任承担好。现在我们公司员工的平均工资是4500元,在中山应该算比较高的。若能把800个员工收入都能达到4500元以上,我已经挺自豪了。我觉得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要依法纳税,先把自己该承担的承担好。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