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恩立的事业生涯显得跌宕起伏:在美国读博后当执业律师的他,一年后在亲戚的建议下回台湾教书;在接触父亲的公司及其产品后,他舵头一转,成为了梅华表业的接班人。2011年,杨恩立活用表壳工艺基础, 与创业伙伴创立了CGK 集团,将华为、三星等中外手机一线品牌触摸屏的生产业务成功揽入怀中。对杨恩立而言,无论是手表还是手机都是兴趣所在,这种一边守成、一边创新的事业轨迹让他感到幸运。
人物:杨恩立
身份:东颐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梅华表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中山市台商投资协会青年部部长
【第一次事业转折】
本端天平职却成时计郎
杨恩立祖籍福州,在台湾出生的他14岁便去了美国,直至大学毕业都很少回来中国。在美国念完博士后,考了律师执业执照的杨恩立选择在加州的一个律师事务所当律师,负责商业诉讼。“我祖父和父亲都是经商的,我的岳父岳母在台湾是马英九的国策顾问,对我来说事业生涯有很多选项可选,而我刚开始选择当律师,是觉得有了执业执照就不会饿死,我的父母只要求我能养活自己。”但短短一年后,杨恩立就下了回国闯荡的决心。
在伯父的建议下,杨恩立回到台湾东海大学教授法律。杨恩立回忆说,那时候他很热衷法律事业,但直到有机会接班父亲的公司,他才发现了人生中的兴趣。虽然此前父亲只在毕业典礼时送给杨恩立一只手表,但当后者回到公司的时候,便被这种既是计时器、又是工艺品的产品深深吸引住了。“它加工细节的细腻程度很高,有很深的艺术文化涵养。当你在免税店或是手表店看到精致无比的瑞士名牌手表,竟然是我们家制作的,感觉特别自豪。”
回到公司后,杨恩立最初从基层的研磨部门的一个普通作业者做起,学习产品的制作原理。“虽然薪水不到我在美国当律师时的五分之一,但我经营的事业跟在美国事务所的感触是一样的,无论是公司还是律师事务所,都像是一个事业单位,都需要管理经营,管理得当就是一个利润中心。”杨恩立说。
磨炼当副总身兼扭亏责
在杨恩立看来,一个人的能力有限,需要尽量汲取别人的经验。“我最喜欢的就是学习别人的失败经验,让自己少付一点‘学费’。”杨恩立认为,很多二代接班时因为跟老干部理念不合而举步维艰,他选择把理念冲突放在第二位,首先向老干部学习经验。“我放软身段不耻下问,让他们觉得我跟他们是一伙的,并非回来当太子爷,让他们放下戒心跟我推心置腹,有了他们的支持可谓是事半功倍。”杨恩立说。
经历好几年的锻炼,杨恩立跃升至副总一职,虽说是副总,却是一块硬骨头。“那时候表壳部门是全公司最不赚钱的部门,甚至已亏本好几个月,我的任务就是要扭亏为盈。”面对业绩的走势图,杨恩立并没有气馁,他开始寻找业界前辈的支持,进行生产、业务、行政和研发环节的改进,更新设备和管理系统,与此前低下的生产效率划清界限。
刚开始几个月经营业绩没有抬头,客户从研发到下单需要经过半年到一年才能看到成绩,但杨恩立认为,不能等到客户下单才锻炼自己的“基本功”,于是他让部门开始练习“蹲马步”,把各环节的功夫练扎实,不论客户哪一天看上公司的产品,公司都时刻准备好。
“因为这些改变,我们不到一年就转亏为盈了,接到的都是国际大品牌的订单。”一方面扭转形势,另一方面杨恩立开始提升稳固公司的市场地位。“以前我们做的是B级和C级的产品,当我们通过技改将A级产品做好,把这个行业的门槛拉高,竞争对手就很难进来,你的生意就会变得稳定。”
【第二次事业转折】
守成与创业兼顾两不误
2010年前后,智能手机和智能手表等移动数码产品开始兴起,在客户的建议下,凭借梅华表业的手表玻璃和印刷工艺基础,杨恩立开始涉足手机触摸屏产业。
“手表和手机是完全不同的产品,但我当时想,即使失败了,赔的只是我的青春和资本,天还不会塌下来。”话虽如此,但投资进去之后的杨恩立还是战战兢兢。由于管理模式和客户群与梅华表业完全不同,让手机触摸屏这个产品在同一个工厂里生产经营并不现实。2011年,杨恩立创立CGK集团,考虑到客户群在深圳聚集,杨恩立选择在深圳设厂,在扩展阶段,杨恩立第一时间就想到了中山,最终新厂房落户阜沙,命名为东颐光电。
与接班梅华表业不同,新公司中除了杨恩立之外,没有任何杨家的股份,员工或投资伙伴中也没有任何亲戚在内。“我当时的创业伙伴带来自己擅长的能力,包括业务、生产、客户、研发等,新公司还吸引了风投的关注,半年左右我们就聚集了这些创业的必要资源。”新公司的初期发展十分顺利,从零到1600多个员工的规模,从2011年到2014年,东颐光电处于翻倍成长的快速发展期,经过短短四年的发展,在2014年,东颐光电在中山的年产值便已超过1亿元,诸如三星、LG、索尼、华为等重量级品牌客户都被东颐光电揽入怀中。
“对我来说,一边要守成,一边要创业,两个都得兼顾。”杨恩立说。
市场有波折态度显乐观
“我们需要跟着市场进行调整,就像冲浪一样,你要根据浪的情况而改变冲浪的姿势。”
据杨恩立介绍,去年全国的手机市场环境不错,但今年市场开始变差,手机的整体需求量减少。杨恩立常跟业务部门的员工说,不能以‘大环境变差’为借口,顺应市场变化,杨恩立开始开源节流,赚钱任务也不仅限于业务部门,行政部门也开始要创收。杨恩立说,虽然今年市场环境变动不小,但公司今年的获利目标仍然维持不变。
杨恩立的公司也并非一帆风顺,中途也遇到过波折,但杨恩立以诚待人让各国的合作伙伴都愿意为他展开工作。韩国是CGK集团的一大海外市场,那里曾经发生过一次涉及外观品质的严重客诉。“在韩国有一个我认识超过十年的合作伙伴,他第一时间就近处理,我们该承担的责任都会承担,我们不该负的责任这个伙伴为我们争辩。”事情发生后,合作伙伴的第一时间进行危机处理,比杨恩立立马动身前往谈判更有效率。最终,合作伙伴不仅为CGK集团挽回了上百万的损失,而且节省了时效,重新赢得了客户的信任。
对杨恩立来说,所谓“进了厨房就不能怕热”,既然决定投入这个行业,不管市场发生了什么改变,公司遭遇了什么样的危机,都得作出及时而高效的应对。与此同时,以乐观的态度真诚待人,换取合作伙伴的信任和支持,这才是他心中的经营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