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的历史,未竟的征程——市工商联(总商会)成立五十五周年回顾之二:改革开放建“家”架“桥”

2008-12-31 来源:中山市工商联(总商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商联进入了恢复时期,性质、地位、任务和作用都起了变化。中共中央关心、重视工商联组织,工商联恢复活动变为劳动人民团体。1979年,中山县工商联(含石岐)在县委和县革委会“统侨办”的号召下,逐步恢复会务。

19829月,本县召开了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正式恢复中山县工商业联合会,重新开展工作。会上选举出39人组成的第七届执行委员会,产生了常委17人,推选主委1人,副主委8人,主任委员是汪沛祥,当时登记会员501人。同期,根据中央精神,中山县革命委员会积极落实了对原工商业者的政策,摘掉了资本家的帽子,把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小业主作为劳动者从原工商业者中区别出来。对参加全行业公私合营的工商业者1848人,保留421人为原工商业者身份,但明确他们是社会主义劳动者。

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的一个组成部分的工商联,在性质上也起了根本的变化,成为联系和团结原工商业者及其亲友的重要组织形式,是我国的主要人民团体之一。这一时期,工商联的特殊作用,主要表现在:协助党贯彻政策,进一步落实党对原工商业者的一视同仁的政策,真正做到有职、有权、有责、妥善安排使用,把原工商业者多年经营管理工商企业、生产技术、和从事经济工作的经验专长,充分发挥出来,为“四化”建设服务。鼓励原工商业者积极参与有关方面举办的职工学校、业余学校、补习班、培训班,实行传、帮、带;推动原工商业者参与筹办集体企业,安置待业青年解决就业问题;充分利用工商联对港、澳、台以及国外工商界人士的广泛而又密切的关系,开展对外联络,做好“三胞”中的工商界人士的工作。会务方向逐步以外向型为主,以经济建设为主。

19841月,中山撤县设市,中山县工商联也改称中山市工商联。市委下文给有关厂企,鼓励加入工商联。因此,本会开始吸收新会员的试点工作。新会员包括国营、集体、乡镇、私营、三资等企业会员和个体劳协、行业协会、同业公会等团体会员,以及个人会员。

为了适应统战新任务需要,工商联领导机构进行了改革。根据党的改革方针,从工作需要出发,老的退,新的上,1986年中山工商联八届会员大会举行,工商联领导机构和会员组成人员有了变化,执委会中,既有中共党员,又有原工商业,也有“三小”人员,亦有港、澳人土,由老中青组成新的执委会。选举出傅嘉志等35人组成第八届执行委员会,并产生了常务委员15人,推选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6人。上届主委汪沛祥任本届名誉主委。会议明确,工商联是工商界组织的人民团体,主要由过去经营工商业的人员组成。工商联的主要任务是团结和组织全体会员在实现国家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加紧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中,充分发挥会员的积极作用。本届共有会员607人,新会员占全体会员人数的近百分之二十。其组成结构从工商业者为主体逐步转变为多种经济成份的企业家及海外经济界人士的群体,中山市较大的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都有进入工商联大门的要求,充分反映了工商联作为统一战线性质的民间商会的凝聚力。至1987年止,中山市工商联已吸收新会员35个,其中有个人会员10名,企业会员24户,团体会员1个。根据沿海地区开放城市特点,聘请了港澳工商经济界顾问39位。

改革开发以来,中山工商联积极开展以中山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的各项活动,认真履行职能,在开展经济咨询服务、工商专业培训、宣传教育、对外联络、为会员服务和兴办会办企业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充分发挥中山毗邻港澳、华侨众多、工商联与工商界交往密切的独特优势,努力开展牵线搭桥工作,协助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为中山的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为中山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主要有198111月,中山工商联经中山县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成立“中山工商服务公司”(19863月改名“中山市工商联服务公司”)。六年间,公司在经济咨询服务、代办购销、推销国内工农产品等方面,做了大量经济服务工作。198112月,公司与石岐镇工商行政管理分局“知青服务社”合办了石岐集联商店和集联商店“太白”饭店。19826月,公司与外商合作,合办来料加工“濠运”纸品厂。19876月,公司与外商合作,合办来料加工“建德”制衣厂。同年横向内联合办美术工艺厂。  上述厂企的业务管理是由工商联老会员半义务支持,安置了几百名待业青年,促进了地方商品流通。

19816月,中山工商联与民建、民革、民盟合作办育才业余夜校,教授英语、日语、会计等专业课。至1987年,共办225个班,培训学员9972人,既利于青年就业,又利于出国者谋职。19842月至19857月,“育才”与社队企业局合办“振兴”函授会计学校,以函授方式为中山、佛山、三水、南海、高明的社队局、农村企业、农业核算单位培训了合格的会计员1112(该校后被人民政府农委接办)1984410始,中山工商联与民建组织合办了“建联”职业技艺培训班。至1987年,办了厨艺粤菜烹饪班2l期、点心制作班20期、烧腊卤味班7期、裁剪车缝班9期、化妆美容班11期,共培训2000余人,使一大批待业青年学得一技之长,走上工作岗位,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为了适应统战工作需要,工商联工作网络亦因应形势的变化进行了调整,从过去的省、全国工商联和分会,同业公会;私营企业(合营后是原工商业者)和国菅,手联社、供销社(领导私商)。发展为新时期与省、全国工商联的垂直领导和民主党派民建会各级组织的紧密协作,以及逐步新建立的行业协会、同业会;老会员和新吸收团体会员、企业会员、个人会员的联系。

在国家逐步实行对外开放中,中山市工商联紧抓机遇,积极拓展对外交往,包括省内外、港澳、海外工商团体和个人,从中结交工商友谊,为中山的经济建设服务。1987年,首次组织“中山市工商联代表团”到香港访问工商社团,并邀请港澳工商社团和工商界人士来中山访问考察。1987年共接待港澳工商团体8个,300多人次。工商联从交往中积极宣传统一祖国,“一国两制”、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介绍中山投资环境,穿针引线协助外商投资办厂。同年,引介了20多名港商来中山洽谈,具体商谈办制衣厂,海产品加工、塑料包装、制纸箱、铝合金型材着色技术、锅炉重油乳化节能技术共10多宗。进一步拓展会务、探索了工作新思路,为工商联服务经济进行了积极尝试,且有成效。

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第一次论述了“私营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从而大大鼓舞了私营经济的发展,也为工商联发展创造了条件。此时,中山市工商联专职干部从1981年编制数8名增加至14名。1988年,全国工商联“六大”修改了会章,规定工商联是“中国工商界组织的人民团体,民间的对内对外商会”,还规定国营企业可以参加为企业会员。

1988年开始,中山市工商联着手筹组下属组织。在19895月建立了全市第一个基层商会中山市民间企业家公会(19958月改名为私营企业商会)10月,工商联召开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根据上级精神和工作开展的需要,中山市工商业联合会同时称“中山市总商会”。并改革了工商联的领导机构,设立会长制。(第九届至第十届执委会会长由傅嘉志先生担任,第十一届执委会会长第一次由非公经济人士何志伟先生担任,第十二届会长是中山市劲力冷冻设备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徐闻先生。)

198910月,在市政府的重视、支持下,与香港佛山工商联合作,各投资50%资金,在石岐岐关西路26号建起了3900多平方米,楼高七层的中山工商大厦。